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 1992年全村搬迁她不走,19年后令人唏嘘

在我国湖北省宜宾市的长江干流河段,有一个堪称奇迹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

三峡水电站于1992年正式获得全国人大的动工批准,两年后开始兴建,2009年完全竣工。

三峡大坝的建成造福了无数人民。然而,在这项庞大的工程背后,也蕴含着无数移民的血泪。

所谓“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成了大山。”在三峡工程伊始,当地的百万民众就按照上级规定,有条不紊的搬离此处。

不过,有一位女子——张秉爱,却坚决不搬,坚守故土10余年,成为了著名的“钉子户”。

她为何如此执着?如今怎样了?

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 1992年全村搬迁她不走,19年后令人唏嘘

质朴的农村女子

张秉爱,湖北省秭归县桂林村人。

由于农村人所相信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张秉爱无奈嫁给了一位住在长江附近的瘸子,生下一儿一女。

张秉爱性子要强,并没有因困难的家庭条件而一蹶不振,反倒是勇敢的肩负起了生活重担。由于丈夫先天性的左腿残疾,干不了农活,她在婚后就包揽了几乎所有的劳动。

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为了供养一对孩子上学,张秉爱每日起早贪黑,不敢有丝毫懈怠。

她始终相信,只要有土地,希望就在。

她后来面对记者曾说:“土地任何东西都能种。就是这块土地,它能发展,它能“长”经济,它也能生钱。不过呢,就是没有城市里轻松,比城里要苦。”

所以尽管一家人的生活不算富裕,但只要有土地,只要平平安安,在张秉爱看来就是美满的生活。

然而这种日子并未持续多久。

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 1992年全村搬迁她不走,19年后令人唏嘘

三峡

几年后,三峡工程正式启动,其建设目的有二:一来是为了调节水量变化较大的长江流域,起到防洪的作用;二来是想充分开发巨大落差所产生的丰富水能资源。

由于三峡工程建设的一些硬性需求,周围居民必须迁移。

于是,从1992年开始国家就动员长江流域附近的百姓。

张秉爱的家在水位线135米处,属于一期的搬迁名单。然而,如果从居住地搬出去,就失去了土地,也意味着她再难撑起这个家。

考虑到张秉爱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同意推迟她的搬迁时间。

两个月后第一批居民开始行动,他们面对生养了自己几十年的故土恋恋不舍。

临行前,甚至有老人抱着两捆柴火。他们拿着旧瓦罐、旧衣服,好像有了这些,自己的家便没散。

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 1992年全村搬迁她不走,19年后令人唏嘘

村里的干部隔三差五就来劝说张秉爱一家,并承诺给他们分配田地。然而,看到分配的田地后,张秉爱愤怒了。

这是一块坡地,没水没电,甚至连房子都不能搭建。虽然来到此处后,每个月可以领到650元的政府补助,但张秉爱并不能接受。于是,她只能自己去寻找合适的地方。

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 1992年全村搬迁她不走,19年后令人唏嘘

艰难困苦的生活

此时宜昌到重庆的公路正在修建,张秉爱便和工作人员沟通,询问他们走后能否将窝棚留下来,供自己一家四口居住。

可惜,工作人员表示,这里的土地所属权在村委会手里,自己不能做主。

无奈之下,张秉爱一家最后接受了这块坡地,但仍拒绝搬迁。

随着工程的开展,张秉爱家里很快就断了电,但即便这样,她也不愿离开故土。仍在维持家中平和的生活。

然而天不逐人愿。由于教育资源缺失,张秉爱的大儿子高考落榜,选择去新疆当兵。

2003年,长江水位再度上涨,张秉爱的家被淹没。她和丈夫在自己搭的房子里住了一年,便用所有的补偿款4800元买下了公路边的窝棚。

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 1992年全村搬迁她不走,19年后令人唏嘘

截至到2007年,三峡大坝的纪录片上映,张秉爱一家仍居住在这里。

导演冯艳询问: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张秉爱沉默片刻,说自己想过有爱情的生活。

这么多年以来,她对外面的事迹有所耳闻,但放不下自己心中的故土。

张秉爱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出人头地,可倘若他们没能走出农村,自己也不害怕,因为儿女的背后还有黄土。

虽然张秉爱是坚守在此的“钉子户”,但近年来随着政府补贴,他们的生活,也渐渐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 1992年全村搬迁她不走,19年后令人唏嘘

结语

或许张秉爱也曾后悔过,但面对如今的境况,她只能努力维持现状。

如果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符码”,那么张秉爱的“符码”一定是土地。

当“土地生万物”这句话从她口中被说出时,给人带来了一种醍醐灌顶般的震撼。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著作《乡土中国》里表达的一样:中国人的血脉里,浸透了家和田园的情感。没有回忆的地方不是家、没有田园的地方更不是家。这是中国人质朴而真切的生活方式。

随着大工业化城市大快速发展,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冷落了土地,在浮躁与繁华间失去了本心和“根”。或许,张秉爱的选择恰恰是很多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