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在吐蕃时期,妇女有较高的地位,对于藏人而言,妇女的掌权主导一切,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松赞干布在位时,立法禁止女性参政,与不听妇人言,更可反映出吐蕃妇女的活跃,因此不得不立法加以规范。

但立法仅是一纸命令,对于根深蒂固的社会现象,很难予以扭转过来。


在二百余年的吐蕃王朝之中,墀玛蕾是唯一的女性摄政,为何其他后妃没有像她一样的登上摄政的位置?

原因很简单,墀玛蕾赶上吐蕃赞普中两位,在一岁继位的时候,所谓因缘际会,时势使然。既然机会来了,墀玛蕾也必须要有能力,方能承担与掌握。


1、墀玛蕾主政下的政局过度


吐蕃既然由赞普祖母墀玛蕾主政,面对强大的唐朝,逼得吐蕃的对外政策不得不转向。

吐蕃内部于公元698至705年间,陆续发生近乎动摇国本的重大事件,包括赞普以武力讨伐大论论钦陵的噶尔氏家族谋逆事件、29岁年轻赞普墀都松突然亡故而由其母后墀玛蕾主政、赞普位继承的纷争等等。

使得唐蕃双方形势互易,墀都松赞普于南诏亡故,此重大变局事出突然,势必造成吐蕃内部的动荡。

《吐蕃大事纪年》透露了吐蕃赞普位的继承纷争其间的凶险诡谲:

赞普子野祖如与祖母墀玛蕾驻于准地。岱仁巴农囊札及开桂多囊等反叛,于罗孜本门阿拉则杀岱仁巴叛臣等,于邦拉让罢黜赞普兄拉拔布之赞普位。

赞普父王墀都松之遗体,驻于美尔盖的灵堂。冬,赞普野祖如与祖母墀玛蕾驻于徐尔,任命曲芒保杰拉松为大论,此后于铃琳园降罪曲芒保杰拉松,任命韦乞力徐尚年为大论。悉立叛。是为一年。

先是惩治叛臣,后再罢黜拉拔布之赞普位,如是载记先后顺序,是否意味着某方势力乘着墀都松骤逝,蕃廷赞普位空虚,陷于混沌不明的情况时,拥立拉拔布,反对墀玛蕾?

但由于《吐蕃大事纪年》载记简略,难以判明。

墀都松自噶尔氏家族手中夺回实权以后,吐蕃政权运作的模式,为赞普母后墀玛蕾坐镇蕃廷,赞普墀都松则领兵在外。

既然赞普母后墀玛蕾身在蕃廷负责政务,竞有不同阵营拥立野祖如之兄拉拔布登基,而且成了既成事实。


《吐蕃大事纪年》于蛇年(705)的载记,乃吐蕃史官忠实地记录了吐蕃宫廷之中所发生的一场巨变,即去世赞普之母后墀玛蕾于仓促之间,竟让另一方势力拥立了新赞普,而且也确实登基做了赞普,此等于墀玛蕾将失去摄政的地位,连带地与其相关的人事,均将遭遇被踢出政治核心,甚至失去生命财产的危机。

幸好墀玛蕾处置得宜,迅即惩治叛臣,推翻拉拔布,另立2岁的赞普子野祖如。

接着又撤换新任命的大论,另立大论,紧接着属地均反叛,仅于公元705年一年当中,接连发生四件大事,吐蕃内部的动荡,可想而知。

处于如此局面的墀玛蕾,除力图稳住吐蕃政局以外,势必转变对外的政策,若持续执行吐蕃固有的向外扩张政策,将会使吐蕃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于吐蕃不利。


2、墀玛蕾和亲的缘起


于是墀玛蕾一改先朝向外扩张的政策,积极与李唐改善关系。

事实上,吐蕃于公元703年墀都松仍在位之时,即已遣使赴唐求婚,得到武后的同意,当时唐蕃之间已酝酿了友好的氛围,甚至武后于幸西京时,长安父老抗表留驾,雒阳县尉杨齐哲于其谏表中透露了:“陛下告以吐蕃和亲为嗣”一语,证实武后以吐蕃和亲为口实,不理会长安父老的留驾,前往洛阳。

由此可见,当时吐蕃向唐求请和亲,受到李唐上下的瞩目。

至唐中宗景龙元年(707),中宗一则实现武后允婚之承诺,一则亦接受吐蕃赞普祖母代其孙求婚,将所养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

吐蕃于中宗景龙四年(710)遣尚赞咄热拉金等,来唐迎婚。


中宗特为此下“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

…自文成公主往化其国,因多变革,…顷者赞普及祖母、可敦、酋长等,屡披诚款,积有岁时,思托旧亲,请崇新好。

制文披露自武后接受吐蕃之和亲请求后,吐蕃基本上已停止侵犯李唐边界,自武后长安三年(703)至中、睿二宗朝(703-712),不但唐蕃之间干戈未起,且经常互派使节。

其间,中宗曾颁“准蕃人读书国子学敕”:

吐蕃王及可汗子孙,欲习学经业,宜附国子学读。

敕文显示当时外邦汗王子弟,欲入唐求学者似不在少数,因此必须由皇帝下敕决定准予入国子学读书,其中吐蕃为此时期外邦慕华的要角。

例如《旧唐书·吐蕃传》记载:

先前吐蕃使者论弥萨等入朝请和,武后宴请并奏百戏于殿庭时,论弥萨曰:“臣生于边荒,由来不识中国音乐,乞放臣亲观。”

则天许之。于是论弥萨等拜谢曰:“臣自归投圣朝,前后礼数优渥,又得亲观奇乐,一生所未见。自顾微琐,何以仰答天恩,区区褊心,唯愿大家万岁。”

蕃使论弥萨言行,充分呈现当时蕃使戮力讨好唐廷的情景。


又如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曾有蕃使不愿回蕃之情事,《册府元龟》载其事云:

景龙二年四月,和蕃使左骁卫大将军杨矩奏言:“吐蕃先遣使来此迎公主,兼学汉语,今欲放还吐蕃,于事不便,伏望报之云其使已死。”

这些记载均反映了当时吐蕃使者仰慕中华的一些现象。

凡此似于客观上造成唐廷的错觉,认为吐蕃已修改先前与唐为敌的政策,且蕃人十分钦仰中华文化。

不但如此,唐蕃于中宗神龙年间还立下了和盟,虽诸史缺载,但《新唐书·吐蕃传》提及了“神龙誓”。唐蕃订定彼此国界,双方宰相等官员均参与盟誓,然后吐蕃才迎娶金城公主。

“唐蕃神龙会盟”,应系唐蕃双方首次的会盟。

唐蕃双方于公元703至712年之间,共创多项友好措施,包括联婚、缔结和盟、文化交流等,均属于吐蕃墀玛蕾当政时期,唐蕃双方致力于亲善和平努力的成果。

然而,熟悉吐蕃的郭元振,却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上疏勒制止朝廷发安西兵,及引吐蕃以攻突骑施可汗娑葛之计谋。

提及当时吐蕃对唐友好背后的隐情时云:

往者吐蕃所争,唯论十姓四镇。国家不能舍与,所以不得通和。今吐蕃不相侵扰者,不是顾国家和信不来,直是其国中诺豪及泥婆罗门等属国自有携贰,故赞普躬往南征,身殒寇庭,国中大乱,嫡庶共立,将相争权,自相屠灭,兼以人畜疫疠,财力困窘,人事天时,俱未称遂,所以屈志,且共汉和,非是本心,能忘情于十姓四镇也。如国力般足之后,则必争小事,方便绝和,纵其丑徒,来相吞扰,此必然之计也。


就郭元振上言,虽然对于吐蕃内部的信息与实际有些出入,例如赞普并非往征泥婆罗门等而丧命,但就吐蕃内部的动荡,以及对于唐蕃关系发展本质而言,似乎于当时唐人之中,是为少数清醒者之一,并未为唐蕃暂时的和平,与吐蕃求婚等表象所蒙蔽。


3、金城公主和亲的经过


吐蕃曾于则天武后长安三年(703)四月遣使来唐求婚,获武后同意。当时吐蕃赞普墀都松仍存,吐蕃系以其名义向李唐求婚。此婚事未及实践,墀都松即于公元704年的冬季去世。

墀都松生母墀玛蕾担任其孙野祖如赞普之摄政,在历经704年冬至705年动荡的一年,吐蕃国内局势稳定以后,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七月,遣使来唐告丧,中宗为之举哀,废朝一日。

中宗景龙元年(707)赞普祖母墀玛蕾,遣其大臣悉薰热抵唐来献方物,并为其孙请婚。

其孙赞普野祖如,于704年春出生,求婚之年仅4岁,而金城公主于698年出生,此时年仅9岁。

由此看来,在不顾及赞普仅有4岁的情况下,向唐提出和亲要求,显示了吐蕃欲与李唐建立更为亲善关系的急切性。

唐中宗呼应吐蕃的示好,接受其求婚,同意将自己所收养雍王守礼的女儿金城公主,嫁给年仅4岁的野祖如。

从此,吐蕃每年均遣使献礼。

至景龙三年(709)十一月,吐蕃派遣祖母之弟众相尚赞咄热拉金等千余人来迎金城公主。

唐蕃也乘此机会作了一些交流,例如唐中宗于苑内球场大宴吐蕃迎婚团,并命驸马杨慎交与吐蕃使打球,中宗还亲率侍臣观赛。

中宗于景龙四年(710)五月五日于蓬莱宫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邀群臣为柏梁体联句时,吐蕃使节之一的吐蕃舍人明悉猎自请授笔联句云:“玉醴由来献寿觞。”

中宗大悦,赐与明悉猎衣服。

于此可见,赴唐吐蕃使节之汉文素养,如同李唐文人一般,亦能与唐人作柏梁体联句,且毫不逊色,吐蕃上层对于李唐所流行的文风,并不陌生,于此证明了唐蕃文化交流的成果。

唐中宗更于景龙四年(710)正月,为出嫁金城公主下制书:

顷者赞普及祖母、可敦、酋长等,屡披诚款,积有岁时,思托旧亲,请崇新好。金城公主,朕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则边土宁晏,兵役服息。遂割深慈,为国大计,筑兹外馆,聿膺嘉礼,降彼吐蕃赞普,即以今月进发,朕亲自送于郊外。

值得注意之处:


其一,制书中提及“可敦”一词的位置,系置于祖母之后,酋长之前,意表可敦为吐蕃王室的成员。按“可敦”为突厥、回纥统治者配偶或女性亲属的衔称,于吐蕃无如是衔称,吐蕃称为“赞蒙”。

因此可确定制书所提及之“可敦”,似为吐蕃向李唐求婚之前,可能先与西突厥联婚,为野祖如先娶进西突厥公主,是以吐蕃王室向唐求请和亲的互动过程中,西突厥公主亦参与其中,因此中宗制书方提及“可敦”。

此显示吐蕃不但向唐求婚,也与西突厥有联姻关系,于此反映出吐蕃在墀玛蕾主政下,吐蕃全面与外邦建立亲善和睦的关系,突显出一位女性长者为政的特色。

其二,上引制书的内容,充分显示中宗所流露对金城公主的个人情感,将亲自送别于郊外,此于历代和亲公主的待遇中,似不多见。

然而,中宗于任命护送金城公主赴蕃的使节时,却不顺利。

按理,中宗身为皇帝,焉有令出不行的道理。更不可思议之处在于,中宗以“雅识蕃情,有安边之略”的理由,任命纪处讷为赴吐蕃使,纪处讷则以“不练边事”为由加以拒绝。

中宗于纪处讷固辞,再任命赵彦昭,赵彦昭辗转托安乐公主奏留,最后由杨矩出任,由是可见吐蕃于当时唐人心中,乃为一不友善之地,为唐人极不愿意出使的国度。

景龙四年(710)正月己卯,唐中宗亲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县(今陕西省兴平县),于一处百顷水泊旁设置帐殿,招待王公宰相与吐蕃使节入宴。

中宗于宴中,命吐蕃使进前,告以“公主孩幼,割慈远嫁”之旨,中宗为之哭泣伤心许久,并命从臣赋诗饯别,始平县民死罪以下皆赦免,并免除始平县民一年税赋。

接着,中宗改始平县为金城县,又改设帐殿之处的地名为“凤池乡怆别里”。

于此充分显现中宗对于金城公主远嫁绝域的不舍与重视。


4、金城公主的地位


金城公主一行,于中宗景龙四年(710)正月出发,于同年夏抵达吐蕃首府逻些。


史载金城公主抵蕃后,吐蕃别筑一城作为公主之居处,此可能是因为陪同公主入蕃人数众多,因而不得不为公主及随行人员另筑住处。

雍王守礼是唐高宗李治之孙,章怀太子李贤次子,李贤死后,他嗣位雍王,所以雍王守礼是唐中宗李显的侄子,而金城公主则是李显的侄孙女。

由于唐中宗与雍王守礼同属李唐王室宗枝,曾共同受迫于武后,受苦受难,因而有着深厚情感,中宗视雍王守礼女儿金城公主如己出,是以金城公主的出嫁,中宗同自己女儿出嫁,因之,金城公主出嫁的仪式、仪节、活动等,均有别于宗室女的出嫁,这也是金城公主和蕃于汉史料的记载篇幅,多于文成公主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文成公主和蕃之时,蕃唐仍未立于对等的地位,唐太宗系以上位者施恩的姿态,将文成公主嫁出;而唐中宗则是对唐蕃再度和亲另有寄托。

引中宗之语,金城公主的和蕃实赋有“更敦和好,则边上宁晏,兵役休息”的重大意义。因此,唐中宗以隆重盛大的公主出嫁礼仪与相关活动,突显李唐一方的慎重与重视。


5、金城公主进藏后的贡献


金城公主入藏后,唐蕃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战争发生。

面对这种局势金城公主十分忧虑,她希望唐蕃之间永远友好。因此,她利用自己的身份,尽力在双方之间斡旋,力求缓和唐蕃之间的矛盾。

开元六年(713)七月,金城公主上言,言吐蕃赞普之(祖)母死,乃命左请道率李敬摄宗正卿持节使于吐蕃,会葬也。

同年十二月,吐蕃遣其大臣来求和。

开元二年(714)年六月,吐蕃使其宰相尚钦藏求献盟书。

同年十月,唐廷命左骁卫郎将尉迟环使于吐蕃,宣慰金城公主。

开元五年(717年),吐蕃居臣百姓均不愿与唐朝为敌,金城公主再次毅然上书唐玄宗,代奏吐蕃朝臣厌恶战争,思求和平之意,“赞普甚欲得和好,亦宜亲署誓文。”

开元七年(719年)六月,吐蕃再次派使节请玄宗亲署誓文。

开元十七年(729年),吐蕃又一次求和,玄宗认为吐蕃“上书悖慢”,不愿和谈。大臣惟明献上“息民上策”。玄宗同意了惟明的意见,于是惟明入裁,向赞普致以唐朝和睦之意。

由于金城公主的努力,唐和吐蕃之间的矛盾没有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在这方面,金城公主是有功绩的。

金城公主的入藏还加强了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金城公主离开长安时,带走了大批的工匠、杂技、音乐等专业人员,以及各种工技书籍和王庭所田的各种器具、数万匹绣花绵缎等。

金城公主还专门组织了藏汉学者把她带到藏区的医书翻译过来,书中还吸取了西藏民间的医药学经验,这就是西藏现存的最早的藏医著作《月王药诊》。这部医著比著名的藏医典籍《居悉》还早将近一个世纪。

开元十九年(731年),金城公主又要求唐廷赐《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这些书传入西藏后,很快被译成藏文。

这以后,在吐蕃赞普的宫廷中也逐步地建立了修史制度,颂历授时,于是第一批的官修史书便出现了。

敦煌的古代吐蕃历史文书和南疆的吐蕃文书,是至今见到的最早的用纸笔记录下来的历史文献。

金城公主进藏之后,便以文成公主为自己的榜样。


刚到西藏,她就要求前往拉萨看望文成公主供养处,用金子塑造的释迦牟尼佛像。她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释迦牟尼佛像,并立即将它取出供奉起来。

自金城公主重新供奉佛像后,举行了朝佛的祭祀仪式。从此,西藏有了谒佛之供。

金城公主到藏区后,在藏区还施行了“七期之祭”,即在人死后的四十九天中,每隔七天,要用祭品追悼亡灵。据说,这就是西藏人死后,要进行设祭追悼的由来。

金城公主和汉族和尚还做了西藏人和西域佛教之间的媒介,在《于阗授记》和《罗汉萨哈瓦尔达那授》中就记载着这一段史实:

“…在那令人不安的年代里,佛教在内陆亚洲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例如和田的僧人不得不从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逃亡出来,他们首先逃到东部的蔡开(萨毗镇),东部新疆南面的一个边界地区。这个地区当时已经在吐蕃的管辖之下。吐蕃的地方官员不敢擅自把如此众多的外国僧人收留下来,因此他们向中央政府寻求指示。金城公主代这些逃亡僧人向赞普求情,她成功地为他们求得食品和衣物,甚至邀请他们到西藏本部来。”


开元二十七年(739)冬,金城公主因病逝于吐蕃。她去世之后,唐蕃边境战火又起,但吐蕃仍遣使往唐告丧,并再次求和。唐玄宗虽拒绝了吐蕃使节求和的要求,但仍为金城公主“举哀于光顺门外,辍朝三日。”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