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江南放着不去,为什么山东人偏偏选择了在当时荒芜的东北地区?

闯关东——在中国历史上一次三千多万人迁移北上的大规模事件,在被更多人传颂的情况下,指的是从清朝到民国期间,关内地区的人们,也就是向关外地区迁移的。

而这里的“关”,就指的是长城上的“山海关”。

而为什么后来的人都不叫“闯关东”,唯独在1644年至1949年的这段时间叫做“闯关东”呢?

那是因为在这时,人们去关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清政府的禁令、自然条件的恶化、人口压力......这些导致他们不得不去关东,为自己谋求生路。

而单一个“闯”字,也足以见得“闯关东”人们的被逼无奈。

闯关东的由来

关东——山海关以东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东北地区。

在当时清朝政府以东北地区是当初清朝的发家之处为由,颁布了相关政策,阻止汉人进入关东地区,内里其实是防止汉人损害到旗人的利益而引起两地冲突,导致兵戈相见。

而也正因如此,致使了关东地区的衰落。

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十分有限,在当时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陆路,另一条是海路。

而相比于需要翻越崇山峻岭的陆路来说, 海路只需要坐船便可到达,因此,距离海路更近的山东人到达关东的数量占到了当地的一半。

人口数量的增长带动了东北地区的发展,慢慢让清政府看到了“闯关东”带来的利益,于是在1860年,正式实施了鼓励移民的相关政策:

开放东北地区,并设立垦务总局,用来监督指导百姓开垦土地的事务;

在沿地设立招待处,对对应招者减免车船费,不增押金......

但有人不禁会想,为什么一向看重安身立命,重视传统的风俗习惯的中国人,却在当年爆发了如此大规模的迁移呢?

在当年,黄河的改道致使山东省成灾上百次,其他地区也是蝗灾四起,河水干涸,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们实在无法忍受食不饱穿不暖,天天担心洪水的泛滥的日子了。

于是,哪怕在清政府仍然下了禁令的情况下,他们为了生存,踏上了去往关东的路。

那为什么人们不选择更为富庶的南方呢?

其实,在当时当然有人想到过要南下,但是,他们的南下并没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因为南方的富有,这些从北方远道而来的人们能分到的资源实在有限,特别是北方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所剩无几。

所以有了这些人的经历,让更多的后来的人选择了前往关东。

不仅仅是南方留给外来人的资源少,南方的人文与北方也有极大的差异。

南方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也使得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所以南方人偏向于吃米饭,面食。

而北方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他们则是更多的爱吃馍,饼之类的粗粮。不但南方人的口音与北方人大不相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北方人在南方生存的障碍。

而且在后来中国被迫打开的贸易往来,使得南方人在后来的时间里更多的向商人的方向靠拢,而北方在当时仍旧深深保留着辛勤耕种土地的做法,无法适应南方。

这也是他们“闯关东”的其中一个原因。

而南方当时严峻的局势,也让很多北方人望而却步。

1851年到1864年,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热火朝天。对于那时的山东等地的人来说,基本的生存已经足够令人烦忧了,混乱的民生更不是他们所追求的,也没有心力再去参与起义,运动等的事件。

因此,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多的人选择了“闯关东”。

在当时的条件下,想要“闯关东”几乎只能靠双腿的行走。而在这途中,至少要走777公里,可想而知,举家迁移的劳累程度是有多大。

尽管生活条件逼得他们只能逃亡,但是,我们在那些“闯关东”的人身上看到的是勇敢,责任和人面对艰难生存的顽强不屈。

“闯关东”这一行为,在历史上也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后来的人们看到了先辈生存的不易和他们不服天命,仍旧相信事在人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皇命不可违”的思想桎梏,带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