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

战功卓著的美军上将麦克阿瑟看着兵败如山倒的联合国军,留下了这样的叹息。

而二战时期立下赫赫军功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研究了中国战争史之后,也留下这样一句军事名言:“不要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

枪炮比不过,后勤比不过,支援也比不过,中国军队硬生生用用兵的智慧征服了世界上无数将领,打退了侵犯国土的虎豹豺狼。

而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火烧老虎洞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战争趣事,三名战士无意中立下了一件奇功。

李承晚的反扑——垂死挣扎

从上甘岭到长津湖,历时三年之久的停战谈判终于到了尾声,而中国人民志愿军也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1953年6月,朝鲜停战谈判接近尾声,双方都在进行最后签字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一切顺利,炮火的轰鸣声已经不会再在朝鲜的土地上响起了。

在停战谈判中,耗时最长,也是最难达成共识的就是战俘问题。

从军事角度来看,为了战俘问题拖延战争并付出巨大代价是得不偿失的,当五角大楼坚持遣返全部北朝鲜和中国军人及平民时,白宫的政治家却跳出来,将战俘问题当作是所谓“自由世界“和”共产党世界”的较量。

但在兵败如山倒的朝鲜战场,输的一方总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这块难啃的骨头也终于被中国谈判代表团吃下来。

接下来似乎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但在双方签字的前夕,李承晚当局却开始耍起了小聪明,这一小聪明甚至没有过问他背后的美国主子。

李承晚明面上“就地释放”,让战俘自由返回,但实际上却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2.7万余名。

李承晚拙劣的手段不止让中方代表震惊,就连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都为之震惊。

李承晚的小丑行径没有让志愿军乱了阵脚,输了还耍小聪明,那就打到你老实为止,金城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白虎团——志愿军面前的纸老虎

“不管怎么说,中国志愿军 1953 年 7 月中旬的攻势留给我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时任韩国陆军参谋总长白善烨在回忆录中这样讲述。

白虎团是李承晚的心腹部队,也是他敢耍小聪明的一大依仗,这支首都师第一团兵力充足、装备精良,团部军官大多都在美军基地受训过,美军顾问辅助,机甲团受其调遣,名义上的团部却有着师部的战斗力。

汽车、坦克和帽徽上的白虎是这支劲旅的标志。

这样一支装备精良的加强团,不论放在那个战场上,都将成为摧城拔寨的刀锋,其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

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前,这支白虎团却显得不堪一击。

中国军队打仗之所以让蒙哥马利和麦克阿瑟都害怕,正是因为中国人将兵法和计谋运用到了极致。

而吃掉这只老虎的关键,也正是一支仅仅由十三人组成的奇袭小分队。

十三人的队伍乔装成南朝鲜军官和美军顾问,穿过敌我前沿阵地,深入敌人腹部,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直直地插入敌人心脏里,白虎团的指挥部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大部分消灭在了自己的基地里。

好似古代战场中千里之外取上将首级一般,指挥部被破的白虎团瞬间乱作一团,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雷霆之势攻占白虎团阵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红旗已经插在了阵地的主峰之上,白虎团的溃败也成为定局。

而在这场雷霆战役中,三名士兵因为敌人逃跑而获取功勋的故事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

火烧老虎洞——无处遁逃

在金城战役中,白虎团被打败不仅得益于奇袭小分队的偷袭,跟各个连队的稳步推进也密不可分。

李银周是志愿军第六十八军二〇三师团六〇九团二营三排的一个普通班长。

552.8高地上的白虎团第二营是他们这次进攻的主要目标。

战斗的号角划破朝鲜夜晚的星空,大部队在有序的推进下,552.8高地在黎明来到之前就被攻克,志愿军的红旗插在了高地上。

而李银周则奉命带着两名战士——李维华、李长亮对敌人的残余部队进行围剿。

爬上山顶后,李银周一行三人有序地向左前方搜索,不放过任何一个逃窜的敌人。

阵地的攻坚战最为频繁的就是相距不过十几米的敌我双方打个照面。

李银周他们三人搜索没多远,就撞到了一直潜伏着想要反扑的十余名敌人。

人数虽然劣势,但李银周三人以胜利者的姿态迎接这十多个没有了斗志的“纸老虎”,结局可想而知,三人合力下,眨眼间五个敌人已经倒在了地上,而剩余的几人再也没有反抗的勇气,丢盔弃甲向后方逃去。

打赢的李银周三人怎么肯放几人离去,李银周一声令下,三人向敌人遁逃的方向追去。

眼看就要追上几个敌人,突然像是人间蒸发一般,几个失魂落魄的敌人眨眼间消失在了三人的视线之中。

四下望去,尽皆是战争的废墟和一缕缕不会中断的硝烟,远处的枪炮声还在继续,无奈的李银周骂了一句“真是活见鬼”之后,只能重新向前搜索。

虽然不甘心,但几名敌人的消失让三人束手无策。

正当三人准备重新开始搜索时,在不间断的炮火声中,一阵阵的叫嚷声吸引了几人的注意力。

按理说溃败的白虎团二营的士兵应该四散逃窜才是,这样的吵闹声显得极为异常。

循着叫嚷声搜索过去,一个隐蔽的坑道出现在三人的视线中,这样一来几名敌人的突然消失就有了合理的解释,没有想太多的三人准备立即进入坑道搜寻敌人。

突然被发现踪迹的几名敌人想要向外逃窜,李银周三人没给他们逃窜的机会,一梭子子弹逼退了敌人。

李银周三人沿着坑道向前推进,坑道口隐蔽的电话线也被三人切断,黑暗的坑道中伸手不见五指,李银周三人依靠着着交叉火力,不停扫射,一边逼退敌人,同时也依靠这微弱的亮光指引三人前进。

敌人边打边退,李银周三人边打边追,坑道的深度超出三人的想象,终于敌人被逼到了坑道的最深处,退无可退。

李银周三人明白,在这样的战斗条件下强攻,很可能导致没有退路的敌人破釜沉舟,进行猛烈的反扑。

于是三人躲在隐蔽的角落处,依靠着这几年在朝鲜战场学到的朝鲜语,向坑道深处的敌人喊话“缴枪不杀”、“志愿军优待俘虏”。

类似的话不断向坑道最深处传递,但李银周他们并没有收到敌人的回复,反而听到越来越大的吵闹声从深处传来。

“巴利!巴比桶!”李银周几人听着断断续续从深处传来的朝鲜语,笑容不禁浮现在几人脸上,朝鲜的军官焦急地想要联系外界,却无奈电话线早已被三人切断,情急之下,朝鲜军官也只能大骂士兵饭桶来发泄。

李银周三人这时候已经意识到,躲藏在坑到深处的,远远不止之前的几名敌人,这一坑道深处甚至可能藏着敌军的另一个指挥所。

没有贸然前进,李银周三人先是向深处投进两颗手榴弹用作威慑,而后继续向坑道中的敌人喊话,想要让敌人缴枪投降。

但事与愿违,在连续喊话之后,坑道中依旧没有答复传来,怒不可遏的几人本打算直接用炸药将坑道炸毁,这样坑道深处的敌人将无路可逃直接覆灭。

但这样完整和隐蔽的坑道对志愿军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有利的反击阵地,用敌人挖好的阵地来对付敌人这样岂不是更好,直接毁掉实在有些可惜。

但黑暗中深处躲藏的敌人到底实力如何,到底有没有能力反抗,这些都是未知数,三人急需照明弹来弄清楚敌人的真正深浅,但三人的冲锋枪却都没有办法发射照明弹。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另一名战士司号员宁国治也钻进了坑道中,跟李银周三人会合。

真可谓是瞌睡送枕头,宁国治的信号枪跟照明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没有多想,李银周向坑到深处连续发射了两枚信号弹。

本来只是想探查敌人深浅的信号弹却发挥了令几人都意想不到的作用。

飞向坑道深处的信号弹像长了眼睛一样,直接打中了坑道里的汽油桶,信号弹的白光刚刚闪过,火红的焰火瞬间升腾在坑道中,火焰像浪花般席卷出来,一阵浓烟也从深处飘出,难闻的汽油味和烧布的臭味夹杂在坑道中。

这下都不用李银周几人喊话,被烧怕了的敌人一边哇哇乱叫,一边不顾一切地从坑道深处逃了出来。

收到意外之喜的几名志愿军打开手电打量着眼前的敌人。

头发和眉毛几乎都已经烧光,而包裹身体的衣服也变得残破不堪,破布之下的皮肤也像烧红了的茄子一般,手舞足蹈的几人站在错愕、惊喜的志愿军面前,这样的场景可谓滑稽至极。

大喜过望的李银周操着不太熟练的朝鲜语向敌人问道:“里面还有没有人?”

落魄的敌人哪里还敢撒谎抗拒,连忙告诉李银周里面还有很多很多人。

并没有着急冒进,李银周几人先把逃出来的俘虏押出坑道,然后小心翼翼把坑道中的火灭掉,一步步向前推进。

三个战士一路向前进入坑道的最深处之后,眼前的场景却让他们惊讶不已。

坑道深处的路上尽皆是横七竖八被烧死的士兵,而用手电筒向尽头照过去,超过二十个被烧伤烧死的士兵躺在地上,其中有一个敌人胸前挂着五六枚奖章。

在后来问话后才知道,那个胸前挂着奖章的敌人,正是白虎团二营营长。

而这个隐蔽的坑道也正是二营的指挥所。

在战后的清点中,李银周三人在坑道中打死和烧伤敌人46名,俘虏敌人11名,而最为关键的是,三人还保全了这个隐蔽的坑道,为以后的反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阵地。

李银周三人靠着逃跑的敌人发现并攻破敌人指挥所的故事直至今天人们还津津乐道,这个故事也被后人称之为“火烧老虎洞”,可谓是形象至极。

抗美援朝——血与泪的胜利

从《跨过鸭绿江》、《金刚川》再到最近热映打破各项纪录的《长津湖》,一部又一部经典的战争影片都在告诉今天的国人,胜利来之不易,和平需要我们共同的守护。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类似“火烧老虎洞“、”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应该是数不胜数的,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正是依靠着这些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才换来的,纵观整个抗美援朝的过程,不正是一个血与泪的故事。

近代中国在列强虎视眈眈之下一次又一次以弱胜强,一次又一次创造属于中国的神话,这才是中国军队用兵的智慧,这才是中国人让世界都为之震撼的坚韧毅力。

因此蒙哥马利才会说,凯撒和亚历山大见识到中国军队才会真正懂得用兵的方法。

“火烧老虎洞“的故事我们不会忘记,”奇袭白虎团“的故事我们不会忘记,我们铭记历史,我们勇往直前。

唯愿祖国富强昌盛,神州大陆繁荣安定。

参考文献:

《最后的较量——参加金城战役纪实》;《党史纵横》1998年06期

金城战役:一场准且狠的虎口掏心战;中国军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