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淘宝最近回头升级PC端的网站,顺带着也恢复了淘江湖BBS。
淘江湖和天涯猫扑那些同时代BBS还不太一样,它的定位变过很多次,最早主要是提供给商家交流开店经验的地盘,当时甚至都还不叫淘江湖,后来又跟阿里旺旺的个人空间合并,想搭当时流行的SNS便车,直到移动互联网前夜到来,在阿里「All In 无线」的战略下跟着网页版一起渐入荒废。
比较好玩的是,淘江湖的历史数据都回来后,马云2004年在上面的发贴也跟着被恢复了,隔着20年的光阴去看他老人家曾经费心费力的去给网友画饼——在网上买东西一定会成为大家生活里很重要的部分——确实值得感慨万分。
2004年,马云刚满40岁,阿里的主营业务还是B2B,对接批发贸易的交易市场,淘宝成立不到1年,属于不甘现状的一次尝试。
那时能在线上购物的选择相当有限,全中国的网购交易额加起来,只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0.06%,嗯,如果你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的话,作为参考,去年的占比是26.6%,超过1/4的商品消费,都是网购完成的。
同时期互联网公司里最风光的,是百度和盛大,因为广告和游戏这两种商业模式已经跑通了,腾讯还在含辛茹苦的卖QQ秀,远不如后面那般顺利。
现在看电商是大势所趋,但当年其实没有多少人真正看好淘宝。马云开始做淘宝时,想找马化腾投资入伙,最多愿意出让15%的股份,但马化腾后来说他没有接受的原因是,一是并不看好,再是觉得15%不够,投就要投到50%,后来「我悔都要悔死了⋯⋯」
这段回忆出自2013年的华夏同学会活动,马化腾刚说完自己错失淘宝的经历,就有另一个企业家说自己早年曾经也捏着几个亿想投腾讯,结果马化腾一次都没有给他讲清楚腾讯到底是做什么,感到后悔时已经来不及了。
就像朱啸虎也说过,他在字节跳动B轮融资时跟张一鸣聊了十几分钟,没觉得这人有多牛,加上创业失败了好几次,真不觉得他还能成,就没投。
用法国哲学家梅亚苏的「偶然之必然性」理论来解释的话,商业是一套混沌系统,事后的复盘没有价值,能够身在局中并做出判断的能力,才是所谓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
创业本身也不是一种可量化的科学工程——至少在互联网早期,不是——各种细节了解得越多,就越能领悟到,大佬们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他们有多英明正确,而是在自己相信和擅长的领域里,冒险试错。
马化腾看不懂淘宝,其实问题不大,他能看懂腾讯就行,马云肯定也有他看不懂的地方,但他信淘宝能成,这就够了。
从马云2004年的贴子也能看得出来,哪怕是那些已经入驻了淘宝的卖家,也对自己的生意到底能不能建立在线上充满怀疑,而在交易量确实有限的环境里,马云也只能去给他们喂鸡汤:马上就能赚大钱很难,但这一定会是明天的趋势,当下最重要的是积累经验⋯⋯
淘宝成立头一年,GMV是差不多3000万多一点,作为竞争对手的eBay,全球GMV是⋯⋯300亿,美元,eBay入华后直接把广告打在阿里巴巴的公司门口,当时没多少人觉得淘宝能掀起多大风浪。
然而真正细算下来,淘宝打赢那场让eBay血本无归的中国电商第一战,其实只用了2年时间,随着淘宝拿到80%以上的市场份额,马云立下的flag一个接着一个成为现实:打开购物网站下单,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只要技术进步的渗透效率够高,就足以让人对所有新兴的产品和服务习以为常,迅速忘记以前的可选项是多么糟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社会价值层面,对电商、订票、网约车这些业务抱有最大善意的原因。
因为和刷着手机长大的年轻人相比,我是真的经历过一片荒芜的互联网。
马云给阿里制定的使命,都很熟悉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话能够立得起来,其实就意味着生意难做的情况,是一个千百年来的商业痛点。
不说经营层面,单是城管、消防、环保、工商等等等等,每一个都足够让生意人喝几壶。
要说淘宝完全解决了这些问题,倒也不至于,但它确实承担了中国电商行业在蛮荒时代的绝大部分创新,这是没有疑问的。
马云在决定做淘宝的几乎同一时间,也把支付宝和阿里旺旺立项了,这是当时没人想过的解决方案。
比如支付宝的最初版本,其实不是支付而是担保工具,在线购物是一个充满猜忌的过程,连先钱还是先货的标准都争执不下,用户担心先付了钱就被商家拉黑,而商家不接受等货到了再付款的建议,所以淘宝就引入了支付宝来托管用户的付款,待到交易结束确认无误之后,再把资金打给商家。
这可能是一个反效率的笨办法,却真切的在信用体系不足的年代,解决了迈出网购第一步时最大的不确定性。
包括阿里旺旺作为专门服务于淘宝的通讯工具,能够帮助阿里在交易纠纷时做好裁判工作——对于阿里而言,聊天记录是不可伪造的——同一时期的eBay,则严格禁止买家和卖家建立联系,担心这会促成私下成交,绕开平台的抽佣系统。
芝加哥大学教授科斯凭借「发现」市场体系里的交易费用,拿到了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简单来说,交易费用越高,就越容易抑制经济活动,网上开店可以突破物理限制,这原本是交易费用大减的突破,但是网络有网络的原生问题,并会产生新的交易费用,比如信息、信用、履约、违约等额外成本。
马云在2004年就预测了电商将会繁荣,这其实不重要,他和淘宝完成的那一系列基建创新,才创造了电商必然繁荣的既成事实。
预言不值钱,值钱的,是预言的自我实现。
直到20年后,阿里在重找方向的时候提出的「回归用户」,其实和马云当初在论坛里发贴说的并无二致:「淘宝是个吃万家饭长大的孩子,一个真正伟大杰出的电商平台,最大的受益者和建设者应该都是用户。」
所以才有常用常新的说法,越是直觉的道理,越容易被岁月掩埋,马斯克也讲过,公司做大的风险,就是在繁忙和嘈杂里忘掉第一性原理,以致于需要他时刻去当那个敲钟人。
2004年,马云说电商一定能成,3年不到的时间就被应证了,到了2024年,马云写的内部信又说,3年后的电商肯定不是今天最热门的电商,这个预言的准确与否、以及淘宝乃至阿里如何亲历它的自我实现,这又是新的故事了。
与二十年前相比,生意又回到了「难做」的旧循环,不同的是,二十年前的互联网各家拼的是创新,现在比的是内卷。
也许AI真的是一个解法,电商卷到现在,已经压得买家、卖家和平台都踹不过气来了,它所代表的那种轻松闲适的消费方式,反倒越来越远了,在为用户找到最合适的商品这件堪称殚精竭虑的事情上,若是真有一个强大可依赖的智能系统代为计算,搞不好会再次彻底改变网购模式。
不过,这一切都取决于阿里能不能找回它20年前的朝气蓬勃,找回马云在论坛里发贴爬楼的那种热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