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每每到了朝代更迭,改天换地的关键时刻,便会产生关键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莫不如此。 但当我们将这根时间轴进一步放大,便会赫然发现,在那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王朝更迭间隙中,却有那么几个人物,距离一统江山,成为九五至尊仅差最后一步,比如力能扛鼎,作战勇猛的霸王项羽,背负使命,致力北伐却遗恨五丈原的蜀相诸葛亮,攻陷京城,实力强大的闯王李自成,还有……

如若曾帅称帝,局势如何发展? 其实,曾国藩的智商并不高,小时候温书,让夜间光顾他们家的“梁上君子”都为之捏了一把汗,如此愚钝的资质,长大后能有什么出息? 可偏偏他就凭着湖南人的那股“蛮”劲在二十七岁那年,迎来了曙光。这一年,他被赐同进士出身,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接下来,曾国藩更是以坚韧不拔之精神,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从一个翰林院庶吉士跃升为兵部左侍郎,官阶升了十级。 1851年,曾国藩奉命组建湘军,征讨势力发展很快的太平军。然而,在征讨前期的战斗中,毫无作战经验的曾国藩近乎被太平军吊打,乃至屡战屡败的曾国藩一度想了结自己的性命。

然而,身为湘阴人的曾国藩却将“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得湖南精神发挥到极致,经过十多年艰苦卓绝,不畏牺牲得战斗,最终在弟弟曾国荃的炮声中,冲破了天京大门,这场历时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的最大规模农民起义终于被曾国藩所率湘军镇压!

此后,湘军势力得到迅速扩张,十万雄兵唯曾帅一人是从!因此,有学者曾经大胆假设,如若曾国藩顺势倒戈,扛起反清大旗,恢复汉室江山,则很可能成为近代军阀的始作俑者。 要知道,当时清廷的军事力量已然相当薄弱,能带兵打仗的仅仅只有一个僧格林沁,连李鸿章的淮军都是曾国藩助力建设起来的,如若曾国藩挥师北上,淮军加入湘军阵营,自然如虎添翼,但就算淮军继续效忠大清,其实力也不可能与湘军抗衡。

在湘军的高级将领中,大多数都是曾国藩的老乡、亲戚与出生入死的结义弟兄,他们对曾国藩的忠诚度就像城墙那样牢靠,只要曾国藩一声令下,十万湘军必然豪情万丈,想方设法,不惜一切地让曾帅“黄袍加身”! 但历史毕竟没有“如果”,一生奉行“程朱理学”的曾国藩自然有着强烈的“忠君爱国”的思想,即便做不了治世之能臣,他也绝不会去当“乱世之枭雄”。

如若项羽过江,真能卷土重来? 项羽是妥妥的王侯之后,根正苗红的贵族阶级,在门阀等级制度森严的秦汉时期,这一点相当重要,像刘邦这样一个小小的亭长,按道理是根本没有资格与项羽争雄的。 可正所谓乱世造英雄,面对秦末的纷乱局势,事态发展似乎已不受规矩所控,大大小小的诸侯乘势而起,都对咸阳城内那顶充满诱惑力的皇冠有了觊觎之心。

有了觊觎,便会僭越,便会变得不讲规矩,所以,正当项羽与秦将章邯激战之际,刘邦已然率兵攻破咸阳,并接受嬴子婴的投降,约法三章,对咸阳城秋毫不犯。 刘邦的所作所为让范增觉得此人将来定是楚军的心腹大患,于是设下鸿门宴,请君入瓮。 宴会上,项羽的表现却让范增屡屡失望,范增频频示意项羽,乘机将刘邦杀之而后快,可此刻的项羽却耍起了贵族公子哥的脾气,认为此行为胜之不武,是贱民才会用的下三滥的手段。

在这一点上,项羽便远远不及刘邦,《史记》中的《高祖本纪》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吗?楚汉对峙之际,项羽将刘邦的父亲捉至一个热气沸腾的大鼎旁,扬言若不投降,就将刘父给烹了,可刘邦是如何表现的呢? 只见他嬉皮笑脸地对着项羽说:“煮吧!煮吧!到时候别忘了给我分一杯羹哈!”

诸位瞧瞧,为了大局,连最亲近的老父亲刘邦毅然抛却,此人性格的坚韧与冷酷可想而知。相比之下,如若二人角色互换,可能又是另一番情形,项羽必定暴跳如雷,将稳赢的局面在瞬间摧毁! 如果一个主帅,不能稳住自己的情绪,那便必定逃不出失败的结局。

后来的形势发展,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导致原本占据绝对优势的楚军兵败垓下,面对涛涛的乌江水,他除了选择血染战袍,壮烈而亡,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晚唐诗人杜牧曾有诗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才女李清照也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就算项羽过了江东,他又能怎么样呢?率八百子弟就想打下一个人心稳定,万民臣服的新兴王朝,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此,“鬼雄”,说不定才是项羽最好的归宿。

如若诸葛未死,北伐是否有望?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的角色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封建时代,对家族血脉的承袭本就相当看重,所以,此时的诸葛亮肯定知道,先主的“托孤”其实就是一番高级的“道德绑架”,自己的一生怕是都要卖给他们刘家了!

至若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鬼话听听就可以了,当不得真的。 要知道,彼时的蜀汉政权虽然关、张已故,但大多都是刘备亲信,如果诸葛亮真敢取而代之,贸然称帝的话,蜀汉会经历一番怎样的血雨腥风,可想而知。 而对于诸葛亮而言,儒家思想的熏陶,刘备对自己的赏识,让他不得不背负起挥师北伐,图取中原的决定。

然而,世事难料,虽然雄才大略的曹操此时已故,可偏偏又出了一个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这司马懿可能天生就是诸葛亮的死对头,原本上方谷一战,那把熊熊烈火,必让司马懿有去无回,可偏偏一场倾盆大雨,将诸葛亮苦等多年的平定中原的大计再次化为乌有,这对年过五旬的诸葛亮而言,何尝不是一场天大的打击?

萧索的秋风拂过凄凉的五丈原,须发皆白,目光空洞的诸葛亮坐在轮椅上,深深叹了一口气,他深知,自己大限将至,北伐大业终成泡影,自己辜负了先帝的重托,这不得不谓自己平生最大的遗憾。

诗圣杜甫曾有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巾。历代文人墨客也对诸葛亮大业未成,半途而逝的事迹抱有无限遗憾。隋朝王通说: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戴少望也说: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

可见,诸葛亮在后世人心中地位之高,但假若诸葛亮没有在五十四岁给人生画上句号,真的就能北伐成功吗?未必!因为纵观当时的蜀汉政权,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实力都在急速下滑,加之逼仄险峻的蜀地地形,即便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很难成就恢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业!

如若闯王不昏,能否坐稳江山?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是明末时期一首传唱度相当广泛的民谣,有力的说明了闯王李自成在攻占北京的初期,还是深得民心的。 然而,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始终逃不出自身阶级的局限性,进城后的李自成几乎与创业时期判若两人,他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个人享受上,对于当时的局势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力。

原本,李自成也想拉拢在云南颇有威望的吴三桂,然而,也许是紫禁城的雕梁画栋,妖冶丽姝影响了他的心智,消磨了他的意志,亏损了他的精力,乃至他竟没发现雄踞关外,对中原早就虎视眈眈的大金已与吴三桂有了联系。

更加要命的是,此时的李自成不仅个人骄奢淫逸,他还放纵部将刘宗敏抢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遂导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将清军放进山海关,骁勇善战的八旗兵遂一路南下,最终在湖北九宫山将李自成围剿,结束了他短暂且悲催的一生!

那么,如果打下北京城后,如若李自成没有骄傲自满,不昏聩贪婪,不骄奢淫逸,能否坐稳江山呢? 笔者大胆推测:如若李自成始终保持清醒,不骄不躁,贤明如初的话,中国历史有可能被改写?至少满清没有入关的机会,其最大可能便是:李自成与吴三桂之间展开一场大战,至于鹿死谁手,那就不好判断了。

结语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历史的长河滚滚不息,向前奔流,曾经的那些帝王将相,成败得失与荣辱兴衰,都已化作一块块高耸的墓碑,让人发出一声叹息,一阵唏嘘,一腔哀叹罢了。

至若被时代辜负的曾国藩,被身份捧杀的项羽,被道德绑架的诸葛以及被欲望挟持的闯王也早已如同一颗流星,历史的天空曾因他们的存在而变得绚烂多姿,但终究犹如昙花一现,所有的功过是非也只不过是后世人们的饭后谈资罢了。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活在当下的我们,就应该从历史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以时不我待的闯劲,去成就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功绩! 参考资料: 《曾国藩传》 《史记》 《三国志》 《明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