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有无数关于“月”的故事,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为月球覆上了神秘的色彩。 前苏联的科研学者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为依据,经过多次的实验,终于实现了人造卫星绕月球飞行。 1957年,前苏联研制的“斯普特尼克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次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是用原先旧的洲际导弹改装而成,主要有壳体、卫星设备和天线组成。

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的成功,不仅证实了三个多世纪前牛顿假设是正确的,同时也踏出了人类对月球探索之旅的第一步。 前苏联卫星发射引起各大强国的瞩目,他们开始将开拓疆土的野心放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上,其后几年,各国开始研制卫星探测器。 由于当时技术的不成熟和材质的不稳定,早期的探测器试验多以失败告终。 中国航天事业萌芽 1956的时候,我国的航天科学家,钱学森向国家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其后国家通过他提出的宝贵意见 ,并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由国家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的规划与发展策略。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1964年,中国的中程导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基本上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莫大的鼓舞了科研人员的信心。 1965年开始研制工作,经过多年反复的实验和实践,“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是我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对探索月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1998年国内的科研人员开始了卫星关键技术的论证工作,其后又对此开展了进一步的试验。 在2003年这特殊的一年,杨利伟乘坐中国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驶入外太空,这艘承载了无数国人希冀的飞船顺利的完成了它的使命。

从此时起,在世界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史中,中国开始大放异彩,并由此掀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虽然外国的航天事业大出风头,但是中国的发展也是不容小觑。在2003年这特殊的一年,杨利伟乘坐中国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驶入外太空,这艘承载了无数国人希冀的飞船顺利的完成了它的使命。 从此时起,在世界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史中,中国开始占据举重若轻的位置,由此掀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嫦娥”奔月的历程 我国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的大致环境、地理面貌、地形地势、地质构造和物理磁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测。

为往后科学家们深一步的探索月球地面提供化学、气象和物理等方面的基础参数。 2010年10月,在西昌火箭发射基地,“嫦娥二号”的发射,标志着我国首颗人造太阳系小行星技术的成熟。它的成功发射,为中国探月科学们对月球的深化研究科学数据的分析研究提供大量线索。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探月史上首次月球地面软着陆,并刷新了全世界的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工作最长纪录。 “嫦娥三号”利用当时国内研发的先进科学技术,绘制了月球地质的剖面图,提供了大量月球的地质结构特征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进一步了解月球的构造和地势。 为后面关于月球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数据理论基础。

2015年以后,中国航空科研人员研制和发射了一系列辅助工具,例如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小型采样返回舱等,可以采集大量的月球正面样品返回地球,为下一步中国的载人登月探测提供大量可靠的数据资料,科研人员根据这些数据,对卫星的着陆区进行了严谨的分析。 这时科研技术的突破和成功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月球背面软着陆,新发现 2018年12月,踩在旧年的尾巴上,“嫦娥四号”在西昌发射了。它在历经110个小时后,终于成功到达月球背面,实现了世界上的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月球的正面虽然有许多陨石坑,但也是有些许多的平原地带,而且即使是坑底也相对平整。 而月球背面的地形则相对复杂,不可计数的大大小小陨石坑,为了能够安全着陆,“嫦娥四号”采取近乎垂直的软着陆方式。 由于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角速度刚好相等,月球永远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无论月球怎么自转,月球背面都不会转向地球。 未知的世界总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想要让人一探究竟。 “嫦娥四号”具体的登陆位置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这个盆地有着极大的磁场。艾特肯盆地非常大非常深,其直径可达2500公里。

这里地势相对平坦,气流相对稳定,有利于卫星探测器的成功软着陆。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中最古老的盆地之一,其形成时间大约能追溯到42亿年之前。 据探测数据分析,艾特肯盆地中有一个巨大的金属区,这个金属几乎从地面直到月球的地心,有千万亿吨浓度很高的铁、钍、钛等金属,月球核心也是主要由铁镍构成。 科学家们推断这可能是由42亿年前的一颗巨型、富含铁和镍元素小行星撞击所产生的,元素的堆积,导致了这片金属区的形成。 还有一种猜测,认为铁、钍、钛、镍等金属是月球最原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行星碰撞。

很多金属被抛射出了月球,剩余的金属经过时间的变迁,这些金属被岩浆逐渐结晶、氧化,最终在月球背面形成了密度非常高的钛磁铁矿。 虽然已经研制了月表采样器,但是由于暂时技术不成熟,这次的月球背面之旅,我们仅仅取得了少量金属区的岩石和矿质样本,也无法推测出月球背面千万亿吨金属异物的真正由来。 但是由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开始,科学家们对其深入探测和研究,会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将会一步一步在世人面前揭开。

人们生活中,铁制品无处不在,而面对地球日渐匮乏的铁资源,只能寻找可替代品或者新的铁矿。月球背面铁、钛、镍等金属矿的发现,给了全球资源紧缺局面一个新的契机。 随着中国科技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相信终有一天,随着月球背面秘密的破解,我们能够带回这些金属资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