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清华大学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铊中毒”案件,被害人朱令就因为漂亮有才华,就遭到了他人嫉妒,进而被两次投毒,终身致残。

2023年12月22日,刚过完50岁生日的朱令,走完了人生全程,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个寒冷的冬天。

然而,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也没能等到凶手归案,在父母的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中,此案的嫌疑人去远在国外逍遥,过着衣食无忧的安稳日子,她就是朱令的室友——孙维。

关注此案的人,几乎一致断定孙维就是凶手,可随着网友的深扒,大家渐渐意识到,这件事也许并没有这么简单。

比起个人作案,团队作案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有网友公布了孙维的社交平台账号,在提起“朱令案”时,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又不是孙维一个人干的。”

当时网友都觉得奇怪,为何她说话的态度如此笃定?她难道是本案的知情人。

结果在网友细扒之下发现,这位名为“卷心菜没有心”的网友,竟然就是孙维本人。

孙维见身份败露,火速注销了账号,但不甘心的网友,又顺藤摸瓜,扒出了她在澳大利亚卖家装材料的账号。

从孙维的这些生活轨迹中可以看出,这些年来,她经济条件优渥,夫妻恩爱,孩子活泼可爱,与生活不能自理、智商仅为6岁的朱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年,朱令中毒后,几乎所有线索都指向了孙维,而她也被贴上了“朱令事件嫌疑人”的标签。

不过,在调查开展3年后,公安机关始终没有找到关键性证据,证明孙维就是凶手,只能撤销了对她的指控。

随后,孙维化名孙释颜,与丈夫远赴澳大利亚躲避风头。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孙维在国内开了一家公司,公司名字叫“两把钥匙”,这个名字听起来奇怪,但其实暗藏着深意。

这是因为,“朱令案”发生后,清华大学一直强调自己对实验用品管理严格,想要拿到铊,需要两名同学两把钥匙配合,才能成功入手。

联想起之后孙维的那一句话“又不是她一个人做的”,不禁让人细思极恐,难道孙维一直在暗示自己不是唯一嫌疑人?

据朱令父亲称:他曾经在案发后的十几年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坦言朱令因影响三位室友休息,被集体投毒,但大家的目的不是要她的命,只是希望她生病休学转到下一级,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是室友们始料未及的。

从这封信的口吻上来看,很可能是参与者之一,因为通篇没有惋惜和忏悔,反而一直在指责朱令父母教女无方,是她人品太差,如今的恶果就是她咎由自取。

有网友猜测:这封信是嫌疑人故意为之,目的就是把水搅浑,淡化自己的罪责。

不过,这封信的内容也并不是全无可信度,朱令室友对她的冷漠,连当时采访的记者都感到震惊。

据记者陈童称:当时她去114宿舍采访时遭到冷遇,她一进门就发现室友将朱令的杂物和部分行李堆在了她的床上,在自己说明来意后,室友当场拒绝“我很忙,没有时间给你讲朱令”。

朱令的优秀可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难道嫉妒真的会让人面目全非?

时过多年,随着朱令的离开,更多尘封的往事也再度被人深扒,黑客甚至破解了孙维的邮箱,将她与同学的通信邮件曝光了出来。

其中一封信是李汗林写给孙维的,他在信中明确说道:“看来现在形势不妙,他们挖出了我们的一切,我担心王琦和金亚也躲不了多久了,反正我们大家都要做最坏的打算。”

如此看来,朱令被下毒一案,确实可能是团伙所为。

只可惜现在所有当事人都远在国外,时间又过了这么久,想要重启调查找证据,估计再无可能。

对此,朱令的父亲说:“我已经放下了追凶这件事。”

这句话,有释然,也有无奈。

在朱令的葬礼上,父亲轻抚着朱令的脸庞,与女儿做最后的告别,他要把女儿的样子,刻在心里……

虽然朱令案很可能成为悬案,但“人在做,天在看”,做了坏事的人,终究会受到惩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