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便先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这两弹,标志中国正式成为有核国家,更标志着一个大国正在崛起。但是,有了核武器还不算真正具备实力,因为具备实弹投射能力,核武器才真正转化为战斗力。

实际上,我国在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后,西方虽然震惊,但震惊过后便平静如水了,担心也很快就消失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国虽然研制出了氢弹,但根本不具备投射能力。

因此,也有西方媒体称:中国哪怕搞出了氢弹,也无法把核武器小型化,具备远程投掷能力。并嘲笑中国现在的情况是:核武器有弹无枪。

加快安排投射

氢弹爆炸成功后,加快核武器实战化进程,已经摆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案头。周总理再次领命出征,他和聂荣臻元帅等人一起,开足马力领导中国的核武器实战化进程。

那么,到底用什么工具来运载和投放氢弹呢?考虑到当时国家综合实力,我国只有一种选择,那便是用飞机。

而此时,空军的建设也是刚刚起步不久,还没有一款完全能够让人感到托底可靠的飞机。

无奈,周总理便召集中国国防科委二机部九院氢设计所、空军司令部、工程部,以及飞行学院等单位负责人,一起开会研究,最后确定“强五战斗机”投掷氢弹。实际上,强五战斗机并不具备挂载氢弹飞行投射能力。

因此,必须进行改进和加装设备。这个任务交给了江西的320厂,授权该厂研究改装强五战斗机的设计方案。

值得庆贺的是,社会主义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虽然遇到许多困难,但320厂还是在5个月后,便成功改装和升空了强五战斗机,而且进行了试飞,起降及低空飞行都非常顺利。

从采集的数据来看,具备了挂载并投射氢弹的能力,飞机的问题就解决了。

海选飞行员

有了飞机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选拔飞行员了,投放氢弹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光荣的任务。飞行员除了具备良好的飞行技能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

周总理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批示:执行此次任务的飞行员,必须是团级以上干部。政治思想、身理心理等素质必须特别过硬!完全可靠。

很快,空军成立了专家组,开始了飞行员的遴选工作,经过层层选拔,沈阳军区空军飞行大队副大队长杨国祥进入了专家组视线。

他的成绩太耀眼,参加师里大比武拿第一名,到军里也是拿第一名,参加沈阳军区空军比武依然拔头筹。后来,他代表沈阳军区空军参加空军大比武,第一又是他的。

这一次全国空军大比武,空军邀请了五位元帅和100多位在京的开国将军观摩,杨国祥一战成名。

当时,彭德怀元帅看完他的简历以后,对着身边的聂荣臻元帅说:“这还是一位彝族飞行员,我看就是彝族之鹰!”

瞬间,关于杨国祥的报道,占据各大媒体头版头条,杨国祥这只彝族之鹰开始傲视长空,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杨国祥很快被确定为氢弹投掷飞行员,他先是被选派到320厂跟厂见学,一边研究飞行技术,一边与厂家人员改装强五战机。

后来,强五战机改装好了以后,他便驾驶着飞机到了大西北,开始了艰苦训练。

艰辛训练有收获

为了确保氢弹投射绝对可靠,周总理再次作出批示:要确保氢弹投放无损失,更要提前设置几层应急保险。

杨国祥到达大西北后,便开始了紧张训练。有人不禁要问,不就是投弹吗?还用怎么训练呢?到时候按扭一按,把弹投下去就行了。

如果说是这样,那所有的飞行员都可执行投弹任务了。

飞行员进行反复训练,目的就是确保万无一失。更重要的是,如果出现了闪失,要能够临机妥善处置,不出意外,这才是训练的核心价值。

而且,训练不仅仅是单一的飞行训练,还要练习与地面指挥员、塔台调度等环节的配合,每一个环节都得练精,否则,就有可能影响任务的最终成功。

杨国祥在西北核实验基地,每天进行大强度的训练。

西北的天气变幻无常,有时极寒,有时风沙,有时骤雨冰雹,这些极端天气,杨国祥更要训练,因为,一旦下达了投弹命令,明确了时间节点,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是不容更改的。

在封闭训练的日子里,杨国祥180余次升空,有时一天升空达6-7次,飞行技术越来越精湛。投模型弹,基本都在弹着点12米范围内。

最后投掷的3发遥测弹,也更是超过了技术标准。就连在场的飞行专家都惊叹,杨国祥练习投掷飞行时间不长,但现在的水平已经赶超了许多欧美等国家飞行员的水平,就等着投掷第一颗氢弹了。

终于等来这一天

任务一天天临近了。杨国祥除了照例进行升空训练以外,已经开始被严格管控了。专家组规定,他不准打球,不准做剧烈运动,甚至不能跑步,就怕身体出现什么闪失。

同时,他被要求每天检查身体,除了保障医生、专家组人员外,不准与任何人接触,更不准与任何亲友联系,更不能感冒等等。

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了保证投掷命令到达的那一天,他的身体和心理都能达到任务要求,能够完美执行任务。

这一天,杨国祥刚刚执行完最后一发遥测弹投掷任务回到核基地,专家组成员便来到他的房间,向他宣布:根据国务院、中央命令,杨国祥同志于1971年12月30日13时,准时执行中国第一颗实战氢弹投掷任务。

专家组宣布完命令的那一刻,杨国祥流出了激动的泪水,既是感慨这些天来封闭式训练的艰辛与不易,又为自己能够执行这次特殊的任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他的泪水止都止不住,并与专家组拥抱在一起。

第一次投弹任务失败

1971年12月30日12时20分,经过挂弹前检测并确认飞机性能完好后,杨国祥驾着载弹的强五战机准时升空。因为西北核实验基地距爆点有大约几十分钟的行程,这已经演练多少次了。

此时,全国边防警戒雷达开机,进入一级战备。

经过平稳飞行后,杨国祥开始接近到达爆点上空,并向地面指挥所报告,飞行自检一切正常,等待命令。

此时,周总理坐阵北京指挥,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朱光亚、核试验总指挥杨焕民、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等人都在一线,焦急地等待着。

几分钟后,飞机距离靶标中心9公里,杨国祥听到了核试验指挥部发出的命令:2178,投弹。

早就等待这一刻的杨国祥,激动地按下了按扭。可令他没想到的是,氢弹并没有投掷下去。杨国祥心里一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请示紧急投掷,指挥所同意,可还是没有成功。

杨国祥请求再次尝试,可第三次投弹依然没有成功。

此时,油表显示,大概还有40分钟左右的航程,所有人员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这一紧急情况报到了周总理那里。周总理知道,培养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不易,氢弹可以再造,飞行员就不那么容易培养了。

于是,他果断命杨国祥弹射跳伞。可是,杨国祥思考再三,并没有执行命令。

惊天载弹落地

杨国祥接到跳伞命令后,瞬间冷静下来。他想,如果跳伞,自己可以逃命,但飞机载着氢弹在任何一个地方爆炸,那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和巨大损失,更将严重打击核工业人员的付出与辛劳。

想到这里,杨国祥迅速向指挥部报告,请求载弹返回着陆,周总理经过短暂思考,决定同意杨国祥请求。

就这样,杨国祥开始降低飞机高度,并以每小时900公里的速度返航。在报告确认挂钩锁死,核弹不会脱钩炸毁后,杨国祥沉着地关闭了所有无关电子设备,摒住了呼吸全力返航。

40分钟后,杨国祥可以清晰地看见跑道了,他开始降速,转弯,折叠襟翼,收起落架……所有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此时,地面指挥部只剩下了指挥员和参谋两个人,其余人员全都下到掩体中,地面洗消、救援、防化装备也已经到位。

13点45分,只听轰的一声,杨国祥驾驶的飞机着陆,飞机未受损,氢弹未爆炸,他创造了一个奇迹,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保住了。

后来,经过专家组认真排查,终于找到了故障。原来,这是氢弹推送装置电路短路造成的故障,并不是大的故障。

7天后,经过专家组和科研人员再次认真检测,杨国祥驾机再起飞执行投射任务。这一次,他成功了。

随着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他成为中国第一个投掷氢弹成功的飞行员,创造了历史。

杨国祥被授予“空军英雄”称号。后来,他继续在空军发展,先后任空5师团长、师长和昆明军区空军副参谋长,1988年授予空军少将军衔,造就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