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部叫做《闯关东》的电视剧登上了荧屏,受到了观众一致的好评,讲述的一个朴实的山东家庭来到关东讨生活,并在关东路上遭受种种不同磨难的故事,历史上,闯关东的现象可以说是由来已久,山海关为界,圈定了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顺治皇帝年间,就陆陆续续的有人前往关外寻求自己的生路。

这也让人好奇,按道理来说,东北的土地物资虽然肥沃,但是气候太过于严寒,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不去更加温暖的南方呢?其实我们结合历史因素,就能够明白一个大概的原因了。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因此富饶的土地在人们的眼里面,显得格外的重要,不过随着清军入关,东北这块土地逐渐变得陌生,清朝在17世纪后期,在东北地方新建堤防壕沟,爱新觉罗家族认为东北是“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之地”,所以不准汉人进入。

随着圈地封禁,这里的囤积的野生资源也逐渐的恢复,依然有不少汉民偷偷地越过柳条边开垦荒地或者是进山打猎,除了乾隆皇帝采取严厉的措施,打击这些人之外,其余的清朝皇帝对此到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到了1840年以后,随着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了增加朝廷的税收,清王室被迫放开了封禁,允许平民百姓自由出入关外地带。而1861年到1911年,政府对边疆的掌控近一步的削弱,以及沙俄不断的侵蚀黑龙江的边境,都促使了清朝决策者进一步的改革。

而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屡屡遭灾,山东省尤其成为了重灾区,或者大旱又或者大涝,因此很多山东人失去了他们的家园,只能够背井离乡,前往他地。对于山东人来说,南方虽然富饶,但是并非一个很好的去处,首先那里人口过于稠密,农业资源早就已经分配完毕。 而很多北方的农民,除了耕地之外,也没有别的一技之长了,其次南方的方言和北方相比,更加晦涩难懂,语言上交流也不方便。

而前往关东的路,既可以坐船,也能够走旱路,后期的清政府为了鼓励开垦荒地,甚至有专门的船接引,所以关东也成为了山东人的最佳选择地。 因此在19世纪初期,在清朝政府依然有闭关政策的情况下,无数的破产农民顾不上禁令,冒着被处罚的危险,进入了关东。根据数据显示,在1910年,清朝倒塌的迁徙,关东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1800万,而在民国年间,这个数字进一步扩大,到达了4000万人,单单是民国38年一年,山东人闯关的数量每年都有48万人,大约为全部闯关东人口的一半。

可以说闯关东,也成为了世界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移动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举,它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敢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追求,还有对土地最朴实无华的热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