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科技进步,我国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进入了科学研究的的体系,不管是学校有关科学的教育,还是社会上科研院所的聚集,无疑不说明了为科学进步付出的努力。

曾几何时,在小学生的理念里,每人都有着科学梦。

科学家在成年人和小朋友的观念里是都是十分神圣的存在,科学家意味着对我们的目前的医疗、航空、航天、潜海等领域有着极大的突破,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科学家本人也是如此,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技术攻坚,不断突破,为现有的技术发展水平的瓶颈做出自己的努力。

也正是基于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蒸蒸日上,综合国力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提升,从以前的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转变到如今的岿然屹立。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厚积薄发的,需要很多科学家付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心血在研究上,而且要抛弃功利主义的追求,纯粹将自己的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之上。

俞鸿儒院士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耗尽了毕生的心血,甚至沉淀了将近50年,才为推动风洞项目的0.1秒作出了极大的改变。

他的一生或许是平淡的,但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却又是不平凡的,他用自己平凡的一生,诠释了科学进步不平凡的经历,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

源于热爱——也曾是个“爱捣鼓”的普通男孩

俞鸿儒院士的少年时期,和许多小男孩都一样,只要谁问到了以后想做什么,他都毫不犹豫拖着稚嫩的声音说到,长大以后要当科学家。

他的成长经历也相当普通,成长于一个商人家庭,从小父母就比较忙碌,对他的管教可能没有那么细致,但是俞鸿儒也比较听话,他基本上自己就可以玩一早上。

俞鸿儒从小就展现出了对机械产品的兴趣,有时候父亲送给他一个小汽车玩具、小飞机模型,他都会研究半天,将那些零件翻来覆去进行研究。

虽然父母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但是他从小就很独立和听话,学习上从来就不让人操心,小小年纪就已经暴露出了极高的天赋。

从小就对数学和科研感兴趣的他,在十八岁那年不负众望考上了同济大学数学系,而在同济大学的光阴里,也即将奠定俞鸿儒一生的事业。

他将自己的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我,当时国家号召经济建设,他就毅然投入到大连大学的机械系中,后来又阴差阳错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所。

他的天赋加上自己的努力,让他在人群中总是闪闪发光的。

事业开端——恩师的谆谆教导和如沐春风的引导

俞鸿儒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或许主要集中在风洞研究上,这样的技术需要长年累月待在实验室,但是最终使我们获得了独立的技术,改变了以往依赖他国的局面。

而他这匹千里马,还得益于伯乐的青睐,俞鸿儒的导师,算是他科研路上的指路明灯,给了他的人生还有事业都有很大的改变。

两弹一星元勋之一郭永怀就是俞鸿儒的导师之一,他的一生有多多位导师,都对他事业有了很大的启示,而郭永怀毫无疑问,也是起着巨大作用的一位良师益友。

郭永怀是经过钱学森的力邀回到国内的,当时国内的科学研究急需一些具有科研经验的,带着对祖国的一腔热血以及好友的苦口婆心,他带着妻儿毅然回国。

回国之后成立研究小组,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俞鸿儒成为了其中一员。

因为踏入了郭永怀的团队,这就意味着,他浑身的力气就可以用在攻克现有的难关上,他的多年求学之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还有知情人透露,当时俞鸿儒的办公室和钱学森的办公室相隔不远,他十分珍惜和前辈学习的机会,总是深夜还看到钱学森在埋头研究,于是他总会过去打打下手。

毕生的贡献——风洞项目的顺利推进

在郭永怀的团队中,俞鸿儒一直就被视为“闲子”,作为他导师的郭永怀一开始并没有安排一些重要的任务给他,而郭永怀一直在致力于风洞的研究。

俞鸿儒就自己花心思和精力,在团队上他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他急于要融入到新环境中,也想要在新环境里大展身手,可是导师并没有理会他。

直到后来,他才慢慢知道导师研究的是风洞项目,这个项目也遇到了很多瓶颈和阻力,于是他自告奋勇,凭着一腔热血就进行了科学研究。

风洞项目一开始经历了多重的磨难,但是郭永怀觉得这个研究没有问题,只是需要时间和积淀在里面,只要日复一日肯定能取得成功的。

而俞鸿儒便始终跟着导师,他觉得导师的选择一定没错,而且这个研究出来以后,可以给我们国家的科学进步带来极大的改变。

资历年龄尚浅的俞鸿儒在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开始也非常茫然,因为对工艺水平要求很高,但是当时我国的经济水平有限,难以满足当时的实验要求。

时间一长,郭永怀发现了俞鸿儒的能力,他觉得这个小伙子是有自己的科研能力的,而且有干劲,有创新精神,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

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俞鸿儒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爆炸,但是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得知此事的导师十分生气,再三交代俞鸿儒要注意安全。

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努力,俞鸿儒日复一日的坚持,但是当时的科研经费十分有限,批复的经费难以满足他们的实验需求,但是擅长经商的俞鸿儒精打细算,为团队节省经费。

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风洞项目完成,突破了当时的技术局限,这个团队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科学家们的一生是值得敬佩的,更是值得学习的,只有秉持着初心,才能到达终点,顶峰相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