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秦皇汉武,昔唐宗宋祖,昔成吉思汗。曾几何时,华夏的繁荣和文明令四方臣服。许多蕞尔小国为了表示自己的心悦诚服,表示自己对天朝上国的忠心,纷纷表示愿意成为中国的附属国。而古代朝鲜也是这样一个心甘情愿臣服于中国的国家。

日本大名丰臣秀吉,曾统治了日本将近十年的时间。在他统治的时期,他曾经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当时的朝鲜。直指朝鲜的首都。兵临城下,由于实力相差过于悬殊,朝鲜国王无力与丰臣秀吉大军做抵抗,只能弃城而逃,率亲信门逃进深山之中。后来又辗转逃到了今天朝鲜和中国的边境--鸭绿江边。朝鲜国王走投无路之时只能向天朝上国,当时的大明王朝求救。

明朝当时的领导者是万历皇帝。一向臣服的朝鲜有难,万历皇帝决心倾尽明朝的全力帮助朝鲜渡过难关。于是发动了和日本之间的中日万历之战。这场战争一打就是七年之久,军费开销达八百万之高。最后这场旷日持久,艰苦的战争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终。最后将日本军队全部赶出朝鲜。丰臣秀吉势力集团彻底倒台,日本进入了德川家康领导的德川幕府时代。

明朝击败了日本之后,并没有将乘人之危,将朝鲜据为己有,而是把失地全部还给朝鲜国王。为了报答大明王朝对朝鲜的再造之恩,朝鲜国王决定在朝鲜国内修建一座“迎恩门”。举国上下称大明使者为天使。不仅如此,朝鲜实行全部“明朝化”,一切向明朝学习。国内不允许出现“反明”的声音,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

起初的“迎恩门”只有一个小小的红色木门,连一块像样的匾额都没有。到了朝鲜中宗时代,中宗决定重修迎恩门。他想将迎恩门修成一个中式的四柱牌楼,为此,他还特地派人请来中国的工匠来修建。可是修建这样的一座富丽堂皇的牌楼花费甚巨。对于当时国家还“揭不开锅”的朝鲜来说有些不切实际。后来在大臣金安老的提议下,中宗决定将四柱牌楼改为两柱牌楼,并且在上面覆盖上青色的瓦片。

中宗三十二年(公元1537年),朝鲜在修建好的两柱牌楼上挂上“迎诏门”的匾额。可这一来,却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就是当时明朝的大臣薛廷宠。别看他的名字里有“宠”,可他却并不是一个趋炎附势,颠倒黑白的宠臣。而是一个敢直言上谏的忠臣,曾多次弹劾大奸臣严嵩。薛廷宠在1539年奉诏作为使臣出使朝鲜。来到朝鲜后,朝鲜国王在“迎诏门”迎接天使的到来。

薛廷宠看到“迎诏门”后,他觉得这个名字有些欠妥。他对国王说,我奉王命而来,有诏书,有敕令,有赏赐,这座门只叫“迎诏门”似乎有失偏颇。于是他亲自提笔将“迎诏门”改为“迎恩门”。可这座迎恩门后来在战乱中被毁。重修之后,明朝使臣朱之藩重提“迎恩门”匾额。这座“迎恩门”保存了将近三百年。

当时,明清的使臣们来到朝鲜,朝鲜国王要亲自出郭相迎,要举行十分隆重的欢迎仪式,还要在迎恩门前修建奏乐,设帐。于帐中热情款待天朝的天使。朝鲜国王在使臣面前毕恭毕敬,要鞠躬行礼。这套盛大的仪式叫做“郊迎礼”。 而这最后一次的“郊迎礼”是为了“窃国贼”袁世凯来朝鲜而举行的。据说当时的朝鲜国王并不想举办这次“郊迎礼”。毕竟当时的清朝已经走在亡国的边缘。可是袁世凯痛斥朝鲜国王,朝鲜国王在袁世凯的淫威之下,很不情愿的举行了这最后一次的“郊迎礼”。

甲午海战胜利后,日本乘胜占领了朝鲜。日本看到了这座“迎恩门”,便下令将其拆除。于是牌楼全部被拆,只剩了两根石柱。到了1896年,朝鲜的人民为了表示独立决心,便在原址上想要再重修一座门,这座门就叫做“独立门”。而原来被日本拆除的两根石柱就一直保留至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