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30日,国民党军徐州“剿总”所属的3个兵团在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下,紧急放弃徐州,向南面的淮河方向撤退,企图依托淮河防线,屏障长江和南京、上海;但杜聿明集团很快遭到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追击,到12月4日,已被团团围困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一带。


3个兵团约定分路突围

杜聿明不愧是黄埔一期毕业的沙场骁将,对战场形势判断十分精准。他认为目前自己周围虽然还有两股友军,但西面的黄维第12兵团已被刘伯承、邓小平中原野战军合围,自身难保;南面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要么是淮海战役前临时拼凑、要么是西北军杂牌,根本指望不上。

因此,杜聿明决定不能坐等援兵接应,要趁着华东野战军立足未稳、主力并未全部到达的机会,立即组织突围。经过与麾下第2兵团司令邱清泉、第13兵团司令李弥、第16兵团司令孙元良会商,大家一致决定6日黄昏时分行动,分路突围。杜聿明随即将自己的指挥部搬到了战斗力最强的邱清泉兵团,准备与其一起行动。


第13兵团司令李弥

邱、李两兵团临时变卦,取消行动

不料,黄昏已至,邱清泉却突然临时改变主意,并下令就地宿营。杜聿明派来诘问,他回答道:“突围时所有重武器都会丢掉,即使到了南京,又怎能交账?”眼看时间将至,担任突围主力的邱清泉却按兵不动,杜聿明只得紧急派人联系李弥、孙元良,让他们取消行动,李弥兵团接到命令后迅速撤回了原地,但孙元良却始终联系不上。

原来,孙元良与邱清泉、李弥虽然都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嫡系将领,但其麾下部队却有不同。邱、李两兵团都是中央军部队,而孙元良兵团的2个军都是川军杂牌,系抗战时期出川抗日的邓锡侯第22集团军改编。1938年2月,邓被调回四川担任重庆行营副主任,部队由副司令孙震指挥;1948年,孙震又被调任华中“剿共”总部副总令兼川鄂边区绥靖主任,临走前请求调自己的侄子、毕业于黄埔一期的孙元良接管部队。


孙元良兵团孤军突围,全军覆灭

作为一支川军部队,孙元良部上上下下都不愿意滞留在淮海战场,巴不得早点南撤长江,最好能溯流而上回四川老家。因此,向南突围的命令一下达,全军上下都异常积极,6日当天天色刚刚有些昏暗,他们就迫不及待的行动,不但拼命开枪放炮壮胆,还直接关闭了电台。不料,邱清泉、李弥临时变卦,他们成为孤军,很快被华东野战军集中力量消灭,兵团参谋长张益熙被当场击毙,孙元良带领几个卫士突围,一路跑到了武汉。

孙元良兵团的2个军6万人,最后仅万余残兵又逃回了包围圈,立即被邱清泉、李弥收编,补充了自己的缺额。但这也未能挽救邱、李两兵团的命运。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对包围了1个月零5天的杜聿明部集团发起总攻,并迅速将其全歼,邱清泉自杀,杜聿明被俘,只有李弥被俘后侥幸逃脱。

淮海战役胜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