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荆州以其扼守长江天堑的险要位置,一度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东汉末年,面对汉室疲弱,群雄割据的严峻形势,不少人都将荆州这块宝地当成香饽饽,恨不得将之占为己有。 官渡大战后的三国趋势也正是围绕“夺荆州”而展开的,在此过程中,荆州原有主人刘表愤然离世,其手下将领为了各自利益而选择另投他主,奇妙的是,其手下三员大将,分别去往了魏蜀吴三方不同的阵营。

忠厚老实的文聘投向曹魏,刚勇任性的甘宁降了孙吴,而为大家广泛熟知魏延则加入了蜀汉阵营,在蜀汉后期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那么,三位大将的最终命运如何? 屡屡擢拔的魏延 刘表因感念刘备仁义,又是皇室远亲,故以荆州相托,希望他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成就一统天下之霸业。

而此时的魏延跟随刘表多年,一直未受重用,此番荆州易主,正是他一展抱负的大好时机。由是,在刘备取得蜀中这块根据地的时候,魏延便毅然决然地更换门庭,成了刘备手下的一员悍将。 魏延深知,若想取得新主的信任,非得交上几个重磅级的“投名状”,方能取得刘备器重,提高自己在蜀军中的地位。 机会便出现在建安十七年,刘备与本为盟友的刘璋发生龃龉,遂率领大军,攻打益州刘璋。当时,刘备派遣大将卓膺、黄忠以迅雷不及掩耳占据涪城后,所剩兵力不足一万,孤军深入到刘璋老巢,原本是毫无取胜信心的。

哪曾想,志大才疏的刘璋却在兵精粮足的优势下,坚壁清野,拒不出战,只派了几名名不见经传的小将于半道去阻击刘备。结果,反倒给魏延等将领带来一次立功受赏的机会。 刘备打败刘璋后,便迅速占领汉中要地,并封王建都,真正成为了与魏、吴相抗衡的一方诸侯。而屡建奇功的魏延也被擢拔为镇远将军。

更让群臣颇感意外的是,就在刘备要率文武回治所成都之际,被众人寄予厚望的张飞也没能入大哥刘备法眼,镇守汉中这项重要而光荣的任务最终落在了魏延的肩上。 得此重任的魏延曾信誓旦旦地表示:“曹贼倾国而来,我就为主公挡住他的去路,若曹贼率十万大军夺取汉中,我魏延即刻灭之!” 由此番表述,就可以想见,魏延是一个多么有表现欲望的将领,也许是被刘表压抑太久,乃至一旦得到机会,他便会用行动向天下证明,他魏延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

刘备称帝后,魏延又屡屡被授予镇北将军、都亭侯等高位,可以说,在跟随新主刘备的日子里,魏延战场顺风顺水,屡立奇功,朝堂春风得意,官运亨通。 但随着刘备的溘然长逝,魏延与蜀汉政权核心高层的关系却产生了一丝不可言说的微妙变化。 人际关系差到极点的魏延 刘备去世后,作为托孤大臣的诸葛亮便正式接过了运作蜀国国运的大盘。而此时的蜀汉政坛其实已然存在三拨潜在的政治势力:第一拨自然是自始至终跟随刘备起兵的本部兵马,其主要代表便是诸葛亮本人;第二拨便是刘表的荆州旧将,其主要代表便是魏延,还有一拨就是刘备击败刘璋后的益州降将,其代表人物便是刘琰。

三股势力表面和谐,一派祥和,实则私底下互相掣肘,各怀私心,为了权力明争暗斗,相互排挤,互不信任。 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刘备平定中原的夙愿,便将主要精力摆在了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霸业上,为此,他事先还亲自对付南蛮,七擒孟获,为北伐扫除后顾之忧,在此过程中,其学生马谡屡屡献计,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与信任。

原本,在首次北伐时,表现欲极强的魏延便向诸葛亮献了一条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的奇计,可是诸葛亮却没有采纳,依旧按照自己设定的“安从坦道”的原有路线,以完成借陇右作为进攻跳板的军事战略。 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按照魏延的计划,至少要同时具备五大条件才可以取得成功。

其一、魏延必须确保五万精兵在十天内赶到长安,而事实证明,这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后来曹真西征时,走得便是子午谷,而当时他用时整整一个月。 其二、便是魏延口中无能的长安守将夏侯懋在闻听蜀军兵临城下之际,马上弃城投降,不做任何抵抗,否则长途奔袭的蜀军是根本没有精力马上投入攻城战斗的。 其三、在整个计策施行的漫长行军过程中,必须确保奇袭长安的军情不被泄露,否则,一旦敌人察觉,便会功亏一篑。 其四、就算魏延夺下长安,但远道而来,将士们的口粮又如何解决?除非守将夏侯懋蠢到不仅将长安拱手相让,而且还在城中备足粮食,叩谢蜀军不杀之恩。 其五、还是粮食问题,当长安粮食吃完后,诸葛亮必须确保在二十天之内千里迢迢将粮食送到长安,否则蜀军仍将遭遇断粮而全军覆没的厄运。

如此之多的不确定因素,让兵出子午谷的设想成为天方夜谭,因此,无论是制定军事策略还是统筹规划各项事宜,魏延都自视过高,这样不仅让自己的自信心一次次在严峻的现实中受到折损,而且还引来同僚们的轻视与厌恶,尤其是荆州集团之外的两股势力。 其实,正史上的魏延,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与关羽颇为相似。 刚愎自用,轻视他人的行事作风引来了蜀汉政权中大部分将领的厌恶,其中益州集团代表刘琰首当其冲地发起了针对魏延的第一炮。

刘琰也是个性子急躁的性情中人,面对魏延一次又一次地好大喜功,狂妄自大,刘琰便与之“针尖对麦芒”地干了起来,而魏延的脾气也足以烧掉一座庙宇。因此,一场影响恶劣的争吵在所难免,这无疑让千疮百孔的蜀汉政权雪上加霜,为此,诸葛亮还将刘琰大骂一顿。 但诸位想想,正如只有疼爱自己的亲爹亲妈才会责骂自己孩子一样,诸葛亮对刘琰的责骂恐怕也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而在诸葛亮心中,恐怕还是将魏延当作了又想用又惊惧的陌生人。

在这他临死前的一番嘱托便可窥一斑,当时,北伐途中的诸葛亮料定自己时日无多,便将自己信任的,包括杨仪在内的几员爱将叫到身边,秘密传达了悄悄撤回汉中的命令,还特别嘱咐,让魏延断后,如果他不遵号令,便弃了他,军队自行返回。 而这个时候的魏延却还在做着持续北伐,建立奇功的美梦,甚至还大言不惭地声称:“即便丞相崩逝,还有我魏延在,北伐大计怎么可以因一人丧亡而被迫中断呢,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而让魏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时他在蜀军之中已毫无威信可言,乃至人人都按照杨仪的部署有条不紊地执行撤军命令。 杨仪是魏延有生以来的最大对头,两人相互忌恨,已到了恨不得将对方剁成肉酱的地步!所以,当得知杨仪令蜀军纷纷撤退后,他便马上跑到蜀主刘禅去告发杨仪造反,巧合的是,杨仪事先也向刘禅告发魏延造反。

此时,魏延极差的人脉关系就为自己成为刀下亡魂埋下了伏笔,当魏、杨二人互相攻讦之时,几乎所有的蜀军高级将领都倒向了杨仪一方,这无疑让魏延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魏延不堪其辱,遂起兵欲攻杨仪,可是,除了自己几个儿子外,其余将士的纷纷倒戈让魏延彻底明白一个现实:原来自己已失无所失! 最终,魏延被杨仪派遣的大将马岱所斩杀,结束了自己志大才疏,荒唐似梦的一生!

那么,投向蜀汉的魏延命运如此,刘表另外两大各奔东西的将领结局又如何呢? 文聘、甘宁二将的命运 与魏延有所不同的是,在正史记叙中,文聘所表现出来的忠义与奋勇让人钦佩。他本是刘表之子刘琮手下的一员俾将。 面对曹操的虎狼之师,刘琮主动献上荆州,投降曹魏,为此,他还捎信告之文聘,要他也乘早归降。但文聘一直等到曹操占据荆汉大部分土地后,才被迫降曹。

当时曹操责问他:“为何迟迟不降?”文聘痛哭流涕道:“我本想为我主刘琮鞠躬尽瘁,守住荆州一块宝地,后来荆州失守,还有汉川作为屏障,哪知我主刘琮疲弱到如此境地,文聘我的心里痛啊,死后还有何颜面去见旧主刘表呢?” 曹操感念其忠义,遂将江夏一地交予他镇守,文聘在江夏经营数十载,从来没有出过岔子,其威名让吴蜀两国众将领胆颤心寒,尤其是关羽进攻江夏时,文聘在汉津截取过他的辎重,又在荆州放了一把火,烧毁了关羽大军的许多船只。

与文聘一样,降吴的甘宁也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在著名的夷陵大战中,他曾跟随周瑜大败曹仁,后又随鲁肃在益阳关羽,守西陵、擒朱光,而且有天夜晚,只带了百人的甘宁竟然偷袭曹营成功,遂在吴军中颇有威名。 孙权曾经这样说过:“他曹操有大将张辽,而孤有甘宁,足以与之匹敌!”由此可见,甘宁在吴军中的地位之高!

后记 在三国时代,战争频发,诸侯相争,作为有抱负和理想的仁人志士,“择明主而事”本就无可厚非,如在魏、吴两国某事的文聘与甘宁,都以自身的骁勇与忠心成就了一世英名! 但惟有投奔蜀国的魏延,自视甚高,刚愎自用,最终让自己遭遇了身首异处的悲惨命运,倘若他对同僚有一颗虚怀若谷的谦卑之心,对蜀汉有一颗誓死捍卫的忠诚之心,对蜀相诸葛亮有一颗奉若神明的尊敬之心,那他的功绩与福报将远远在文、甘二将之上!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他的狂妄与傲慢最终让自己活成了“别人眼中的笑话”,后世之人应当从他身上汲取宝贵教训!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