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叔

2025年5月23日,汉堡中央火车站的血迹还未干透,17名无辜者的惨叫仍在站台回荡。

而就在四天前,比勒费尔德的叙利亚难民刚用刀划开5名市民的身体。

翻开德国这两年的治安记录,从曼海姆警察被阿富汗难民割喉,到阿沙芬堡2岁幼童被当街捅死,再到马格德堡圣诞市场的6条亡魂,这些血淋淋的案件背后,赫然印着同一个标签:来自中东的“受庇护者”。

德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供养这群“难民”,给他们住房、津贴、医疗,换来的却是街头随机捅人的屠刀。更讽刺的是,当民众要求收紧移民政策时,政客和媒体却忙着给凶手贴“精神病”标签,或者像汉堡事件那样,急不可耐地澄清“与伊斯兰无关”。

这种自欺欺人的政治正确,正在把德国变成暴徒的乐园。

一、养虎为患

看看这些凶手的来历:2024年曼海姆的凶手是阿富汗难民,索林根屠杀三人的是叙利亚“庇护申请者”,阿沙芬堡杀害幼童的同样是阿富汗移民。他们中有人宣誓效忠伊斯兰国,有人公开表达极端思想,但德国政府仍坚持“包容”政策。

更荒谬的是经济账。德国每月给单身难民发放404欧元补助(2025年标准),提供免费语言班和职业培训,但实际就业率不足30%。

许多年轻力壮的男性宁愿领救济金也不工作,整天混迹于清真寺或街头团伙。

比勒费尔德的叙利亚凶手来德两年从未就业,却有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赞美ISIS。这种“供养式庇护”根本是在制造社会火药桶。

二、政治正确的遮羞布

每次恶性事件发生后,德国官方的话术如出一辙:先强调凶手“精神不稳定”,再撇清与伊斯兰的关联。

汉堡事件中,警方第一时间咬定凶手是“德国籍精神病人”,却对目击者称凶手戴头巾、高喊宗教口号的信息视而不见。2024年索林根惨案后,内政部甚至禁止媒体提及凶手的移民背景,直到伊斯兰国主动认领。

这种掩耳盗铃的后果是什么?普通德国人越来越不敢夜间乘坐地铁,幼儿园开始演练防恐袭,而政客们还在议会里争论“伊斯兰恐惧症”的定义。当左翼政党把任何批评难民政策的人都打上“极右”标签时,他们本质上是在用意识形态给暴力行为发放免罪金牌。

三、永远无法融合的价值观

德国人以为提供福利就能同化难民,却忽视了一个残酷现实:许多中东移民视西方价值观为堕落。2024年柏林的一项调查显示,42%的叙利亚难民认为“德国法律应让步于伊斯兰教法”,23%的青年移民公开支持“圣战”。

更可怕的是,这种思想正通过血缘纽带传递,德国出生的移民二代犯罪率比父辈更高,2024年科隆新年夜的大规模性侵案中,80%的嫌犯是北非移民后代。

文化冲突最直观的体现是性别暴力。德国女性事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针对女性的性犯罪中,移民占比达61%,而他们只占总人口的8%。

当德国女孩被教育“晚上别单独出门”时,某些移民社区仍在传授“非穆斯林女性可随意侵犯”的教条。

这种根深蒂固的性别观念,岂是几节“民主价值观课”能改变的?

四、沉默的代价

在莱比锡,一名护士说:“我们医院接诊的刀伤患者,十个有七个是移民干的,但领导要求病历里不准记录种族。”

在杜塞尔多夫,教师抱怨“移民学生殴打同学后,校方因‘文化差异’不予处分”。

这种系统性包庇激起的民怨,终于让反移民的德国选择党(AfD)在2025年大选拿下21%的选票。

但主流政党依然执迷不悟。当总理梅尔茨宣称“移民是德国的未来”时,他选择性忽略了联邦刑事警察局(BKA)的报告:2024年暴力犯罪中,移民作案比例同比上升17%。

更可悲的是,许多批评者只能匿名发声,一名柏林警察在Reddit写道:“我们早知哪些社区藏匿极端分子,但上级严禁突击搜查,怕被骂‘种族歧视’。”

五、要圣母心,还是要活下去?

德国正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用虚伪的政治正确粉饰太平,还是直面难民政策带来的安全危机?

当汉堡火车站的鲜血渗进铁轨时,它冲刷出的不仅是17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欧洲的警示录,没有哪个社会能靠自我感动维持稳定。

那些高喊“包容”的政客应该去问问受害者家属:当你们的女儿被难民强奸、儿子被移民捅死时,还要用“文化多元”来安慰自己吗?

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难民配额,而是像丹麦那样果断废除《联合国难民公约》的勇气。否则,下一个倒在血泊中的,可能就是政治正确卫道士们自己。

注: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德国联邦统计局、BKA年度报告及《明镜周刊》《世界报》等主流媒体公开报道,观点基于社会治安现实,不针对任何特定宗教或族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