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各级广电管理部门要落实监督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情景,避免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避免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杜绝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的创作模式。

微短剧题材丰富、短小精干、极富活力、影响广泛,已经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娱乐之一。曾经在长剧时代泛滥成灾的“抗日神剧”,经过多次整顿后逐渐消退,如今却在微短剧里获得“重生”,大量剧情夸张、设定离谱、背离历史的“抗日神剧”,占据了竖屏市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抗战真实历史的戏谑与扭曲,容易误导观众,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回顾过往,“抗日神剧”的种种荒诞情节令人瞠目结舌。从“手撕鬼子”到“包子雷”,从“裤裆藏雷”到“子弹拐弯”,这些荒诞不经的桥段不仅侮辱了观众的智商,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更在无形中扭曲了民族集体记忆。这种幼稚化的剧情,将严肃的战争娱乐化,把民族的苦难当作博眼球的工具,完全背离了历史事实,也无法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抗战的艰辛与伟大。

部分创作者缺乏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和感官刺激,不惜违背历史常识,编造出各种离谱的情节。此种以“艺术加工”之名行历史篡改之实,将严肃抗战简化为“爽剧”的创作倾向,本质上是利用民众的朴素爱国情怀,消费抗战历史。

在流量至上的市场法则下,一些制作方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提高点击率,刻意制造夸张离奇的情节刺激观众感官,用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替代复杂的历史思考。同时,一些创作者艺术水平有限,无法通过严谨的创作、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展现抗战历史,只能依靠荒诞的剧情来吸引关注。此外,市场的盲目跟风和监管的暂时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抗日神剧的泛滥。

历史题材创作必须建立在对史实的敬畏之上。广电总局发文强化各级广电部门主体管理责任,要求加强对微短剧内容审核要求,为杜绝“抗日神剧”提供了有力保障。微短剧行业从业者应摆正创作思维,以尊重历史为前提,深入挖掘抗战历史中的真实故事和感人瞬间,通过真实、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抗战的艰难历程和伟大意义,让观众在观看作品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作者:江德斌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