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7月21日讯(记者 齐娟 孙贴静)生活中,总有平凡身影传递温暖力量,或是真诚的善意关怀,或是无声的守望相助,或是挺身而出的担当。7月9日,青大附院急诊门诊市南护理单元主管护师刘晓泉、张永强在院前马路上及时伸出援手,为一名心脏骤停患者抢回生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医人的医者仁心。

清晨,刚结束夜班的刘晓泉和张永强遇到一位神色焦急的家属:“请问轮椅在哪里租?”刘晓泉在告知租用地点后,出于职业敏感多问了一句:“家人是哪里不舒服吗?”当听到“父亲在车里难受得没法走路”时,两人瞬间警觉——这可能不是普通的行动不便。刚下夜班的疲惫被抛在脑后,他们立即冲出医院大门,来到马路边的出租车上查看患者情况。

“男”丁格尔救助心脏骤停患者

车门打开的瞬间,刘晓泉发现患者已双目紧闭、面色如纸,胸廓几乎没有起伏,查看患者颈动脉搏动消失。“快!心肺复苏!”二人来不及多想,迅速将患者从出租车内移至马路旁的空地上,张永强立即双膝跪地,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路旁的方寸之地,成了他们与生命竞速的临时战场。“我去叫人!”刘晓泉转身冲向急诊,他心里清楚,快跑一秒,患者就多一分希望。

“男”丁格尔救助心脏骤停患者

急诊分诊护士武君、潘智超闻讯立刻携带急救箱赶到医院南门外,由刘晓泉接替进行胸外按压,张永强、潘智超迅速为患者开放气道并使用呼吸囊辅助通气,武君则第一时间为患者建立了静脉通路。转运平车到达后,众人合力将患者抬至车上,张永强跳上平车继续进行按压,抢救团队以最快速度将患者推到急诊抢救室。

“男”丁格尔救助心脏骤停患者

到达抢救室后,患者心律短暂恢复,随即又突发室颤及抽搐,刘晓泉、张永强继续协助团队抢救。虽然患者自主心率及意识成功恢复,但病情极其危重,急诊团队将他转至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团队结合患者病情,实施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机械通气、镇静镇痛、脑保护、抗感染等治疗。经过医院多学科及时合力救治,患者现已康复出院。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担当,早已融入青医人的日常。热心帮助、敏锐发现、果断施救、快速转运、多学科协作救治,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青大附院医护团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回顾这场生死竞速,刘晓泉和张永强感慨道:“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男”丁格尔救助心脏骤停患者

刘晓泉,男,青大附院急诊门诊市南护理单元主管护师,自2019年工作以来,勤于业务,勇于担当,始终拼搏在急诊一线。他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在“守护生命、‘救’在身边”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活动中,累计服务时长60余小时,受助数千人。先后荣获全国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优秀奖、青岛市“健康杯”护理综合技能竞赛个人二等奖、青岛市卫生健康行业技能标兵、青大附院十佳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男”丁格尔救助心脏骤停患者

张永强,男,青大附院急诊门诊市南护理单元主管护师,拥有八年急诊护理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始终秉持“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严谨求实,爱岗敬业,熟练掌握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参与众多急危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擅长急救设备操作、危重患者监护,以精湛的专业技术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护理服务。

这场生命接力让我们看到,青医人的大爱,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藏在平凡的岗位中每一次敏锐的观察里、每一次坚定的按压中、每一个“再努力一下”的瞬间里,最终汇聚成照亮生命的光。

青大附院医护团队始终秉持“传承创新 仁德尚道”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文关怀”与“专业技能”并重,持续提升服务“软实力”,锤炼技能“硬功夫”,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人心的先进典型,平度院区神经外科护士邱华麒3分钟跪地急救挽回生命、市南院区胸外科护士江婵玉休假时遇心脏骤停山西游客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崂山院区规培医生闫文静游泳馆内“硬核急救”使2岁溺水女孩转危为安......在一个个感人事迹中,青医人以身体力行诠释敬佑生命,用医者仁心守护群众健康,《健康中国》等国家级、省市媒体给予广泛报道,树立了青大附院和整个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