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以、比、竹、次”草书形拟字1.草书入门282.
589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以、比、竹、次”四字,草书形近,属草书形拟字。
草书形拟字现象,主要来源于汉字结构简省、符号通用性和结构连笔变形等方式形成,需结合语境与细节特征进行辨识,见附图。
附图.草书形拟字
一、草书“以”字通常通过简化笔画和增强连笔来体现流动感,其核心结构由横撇、竖提和捺组成,书写时需一气呵成,相似与草书字符“左右对称符”。
通过名家草书不同写法加以辨识
1.王羲之“以”字形瘦长竖提与捺的衔接自然,整体呈倾斜之势,见于《十三贴》;
2.赵孟類风格“以”草书字,笔法圆润,横撇与竖提处多用圆笔,收笔含蓄,见于《三希堂法帖》。
二、“比”字的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艺术性高于实用性。
1.王羲之《十三贴》中“比”字,笔势流畅,左右两部分紧密呼应、连贯。
2.张芝的“比”字多是近于“大草”,线条更为狂放,字形抽象化。
三、草书“竹”字,通常以两笔完成,左侧竖笔与右侧撇捺连写,整体呈动态平衡。如王羲之《十七帖》中的“竹”字草书为经典范例,笔势连贯如行云流水。
四、“次”的草书书写,左侧两点水多作双竖点,右侧“欠”部简化为两笔折画,形成“一撇加双折”的典型结构。
《王羲之草诀歌》中“次以两分明”,说明“次”、“以”二字草书写法非常近似,又有一定分别。
1.王羲之“次”字,收笔含蓄,右侧折画角度大,与左侧竖点形成平衡。
2.智永草书“次”字,点画更圆润,第二折画作弧线处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