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季羡林到台北进行为期十余天的学术交流活动,当时的季羡林一行十人,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和尊敬。在访问期间,他为了完成一个心愿,特意抽出时间,前往胡适先生墓前凭吊,他带着一颗敬仰的心,来到了这位前辈的墓地。随行人员拍下了这一刻,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照片中,季羡林先生穿着庄重肃穆的中山装,站在胡适先生的墓碑前。他轻轻地弯下腰,将一束鲜花放在墓碑前,以表达对这位前辈的敬意和怀念。虽然已经是88岁高龄,但季羡林先生的身体依然硬朗,他毕恭毕敬地在坟前鞠躬行礼,神情虔诚而庄重。

对于胡适和季羡林他们两人,尽管存在20岁的年龄差距,却形成了一种亦师亦友的深厚关系。时间回到1946年前后,那时的季羡林已经在国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享有了一定的名气。在陈寅恪的鼎力推荐下,季羡林得以进入北京大学工作。他迅速行动,创建了东方语文系,为北京大学带来了新的学术气息,而这一切的顺利展开,都离不开胡适的支持和鼓励。

那时候,胡适与季羡林不仅在学术上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在私下里也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他们对很多问题都有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尤其是对于胡适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季羡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

俗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胡适与季羡林,这两位文化巨匠,虽然曾有过短暂的交集,却因缘际会,未能长久地交往下去。每当谈及这段往事,季羡林总会怀着深深的遗憾。

那是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的前夕,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中。胡适,这位北大的校长,面容依旧和蔼,笑容满面。关于是去是留,他并未吐露半句,令人捉摸不透。不过几天后,胡适登上了南下的飞机,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分别之际,胡适已是名满天下的大师,而季羡林,这位青年才俊,也已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两人,一位是学界泰斗,一位是后起之秀,彼此间虽只有短暂的交往,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命运却总是如此捉弄人。一别之后,便是整整51年的漫长时光。这期间,季羡林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才华,逐渐在学界崭露头角,名满天下,而胡适则长眠于异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