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使湘军积累四年之久的精锐全军覆没,号称湘军第一悍将的李续宾被击毙,湘军大帅曾国藩的反应亮了:心疼的连饭都吃不下了,“哀恸慎膺,减食数日”。 三河镇大捷是在“天京事变”两年后发生的,为何湘军还败得如此惨重? 分析其原因,这事儿还是绕不开“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内杠之后,太平军可谓是元气大伤,太平天国功勋卓著的战略大师杨秀清挂了,太平天国第一悍将翼王石达开也“离家出走”。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清政府上到咸丰皇帝下到普通士兵,都认为如此良机,必须坚决贯彻“痛打落水狗”的政策。 (三河镇大捷的历史背景) 于是,一直在养精蓄锐的湘军终于雄起了,曾国藩派出湘军精锐部队,在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的率领下,攻破了太平军重镇九江。 远在北京城的咸丰皇帝大喜,催促湘军趁日打铁,直捣黄龙!

湘军精锐部队在咸丰皇帝的催促下,转战安徽,先后攻下太湖、桐城、舒城等地,一路势如破竹,将“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很快,李续宾率领8000多人的精锐部队,到达了太平军重要的军事储备地——三河镇。 以上就是湘军精锐攻打三河镇的历史背景,在此我认为湘军确实打的很猛,但是犯了一个兵家大忌——孤军深入,湘军给太平军提供了打歼灭战的条件! 下面咱们看看太平军是如何血洗湘军,最终赢得三河镇大捷? (既然来了,那就别走了!) 三河镇之战打响之前,湘军的两位大佬曾国藩和胡林翼都认为李续宾此战必胜! 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天京事变”后,太平军真的没有猛人了么?

其实猛人不但有,而且还是两位,只不过他们一直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首义五王”败落后,这两位猛人的机会来了,而且一上台就惊得清军掉的满地都是眼珠子。 这两位猛人就是在天平天国危亡之际,力挽狂澜的太平军“双子星”陈玉成和李秀成! 三河镇大捷正是19岁小将陈玉成的成名之战,杀的湘军片甲不留!我们继续往下看: 话说李续宾率领8000精兵攻打三河镇时,正准备攻打江北大营的陈玉成率军回援,而且李秀成大军也随后杀到,这样下来,太平军的兵力达到10万之众。 此时的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并没把陈玉成放在眼里,当时的李续宾犯下了骄兵必败的大忌,手下部将劝他退守桐城,可是李续宾一副唯我独尊的姿态,根本不把太平军的10万大军放在眼里。 既然这样,那就开打吧,陈玉成率军迎战湘军精锐,瞬间包围了李续宾率领的湘军精锐,这时候又起了大雾,太平军用战术摧毁湘军的骑兵部队,将李续宾包围。

陈玉成本着“既然来了,那就别走了!”的战斗精神,命令太平军发起总攻,只见勇猛的太平军战士们“在上帝的保护之下,一边唱着赞歌一边砍杀清妖”。 (三河镇大捷) 三河镇大战结束后,湘军8000精锐几乎全军覆没,第一悍将李续宾被太平军击毙(也有可能自杀),战场到处都是湘军大小官员的红顶子,太平军打扫战场时,搜罗了八箩筐清军官员的红顶子。 结局:本来准备痛打落水狗的湘军,就这样被太平军一锅端,太平军赢得了三河镇大捷,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我总结了湘军惨败的主要原因: 其一、孤军深入,李续宾竟然敢率军8000人,就敢攻打到太平天国腹地,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一种作死的行为。 其二、骄兵必败,如果陈玉成大军杀回三河镇时,李续宾退守桐城,靠8000精锐死守,等到援军到来还是有胜利的希望的! 其三、突如其来的那场大雾,三河镇大捷结束后,李秀成直言如果没有那场大雾,李续宾很有可能率领精锐杀出重围。 由此可见,李续宾率领的湘军精锐部队在失去“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被太平军全歼。 (曾国藩的反应) 湘军精锐在三河镇全军覆没后,清廷满朝文武为之震惊。 据《胡文忠公全集》记载:对于湘军这次惨败,咸丰帝闻之“不觉陨涕”。曾国藩更是“哀恸慎膺,减食数日”。胡林翼则哀叹说:“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又说:“三河溃败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 由此可见,随着三河镇大捷湘军精锐全军覆灭,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的阵亡,曾国藩心疼的“减食数日”

随着三河镇大捷的结束,太平天国又诞生了两颗耀眼的新星: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太平天国由此进去了“双子星”时代!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点评留言,敬请关注“滨哥侃历史”!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兴亡录》 《湘军崛起》 《胡文忠公全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