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与工业化程度都较高的英国和美国相比而言,德国以“合作管理型资本主义”的称号区别于其他国家。其中的“合作”指的就是德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行业集中化,以组建卡特尔或辛迪加的方式,规范行业内的生产、销售行为,达成市场划分、价格协议,最终形成几家巨头垄断市场的局面。

这样的方式抑制了德国企业在国内的过度竞争,增强了它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德国工业化起步晚但进展迅速,这使得德国企业与法国或英国的对手相比,往往更大程度地依靠外部融资以满足其资金的需求。银行对德国企业的影响力在 19 世纪90年代中达到顶峰,进入 20 世纪后开始退。尽管管理者极力减轻银行施加的影响,银行还是对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工业企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行业内集中化

德国行业内集中的主要形式是组建卡特尔和辛迪加。卡特尔来源于法语的“Cartel”,是由生产同一类型产品的若干工业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达成生产数量、销售市场划分、销售价格协定的方式,形成垄断市场的松散联盟。参加的企业必须能遵守协定,如有违反,就要按照协议上规定的方式接受惩罚,否则将被卡特尔驱逐,但是在经济和法律上仍保持独立的主体地位。卡特尔根据目的的不同而类型各异,大致可分为维持价格型,划分市场范围型以及规定生产配额型,或者兼而有之。卡特尔内部有共同选举出来执掌监督职能的委员会,甚至还会设立公共基金。

卡特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或特点才能要运作成功:一是产品的需求对市场波动不敏感,卡特尔能够规划产量;二是产品无差别,消费者可选择任意生产厂家,如此,卡特尔内部的竞争不至于太激烈;三是,成员不会太多,但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能够形成垄断地位,成员太多难以调和内部矛盾,加大管理难度;最后,各方成员合作的意愿必须强烈。各企业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而组建卡特尔,当企业内部或者市场出现新的利润增长点超过卡特尔所能给予的利润时,企业很可能抛开卡特尔达成的协议,因此卡特尔的形式并不稳定,大多数卡特尔运营的时间短于 10 年。

行业集中化的原因

卡特尔只是企业间寻求合作的一种方式,它在德国的盛行是多因素的,如行业竞争,价格下跌,大银行的安排,法律上的保护,以及德国人的团体合作精神等。归根究底,这与德国工业发展阶段和工业行业特点有关。垄断是工业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大工业用来消除竞争和提高利润的一种形式,它的根源深藏于当时的经济秩序中。

萧条的经历 1870年前的20 多年内德国经济经历了一波迅猛的发展。当社会处于信心满满,欣欣向荣的状态时,公众对竞争的态度是欢迎的。1873 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德国的工农业生产出现了巨大滑坡,企业纷纷倒闭,生产锐减。意想不到的漫长衰退期结束了繁荣期的陶醉感,更加剧了市场上的无序竞争。人们很自然地将这种失望和无助的情绪归因为竞争,竞争逐渐被视为极端个人主义,由竞争带来的财富并不稳定。

德国工业化的特点 德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对卡特尔的兴起也起着重要作用。德国工业中几个重要的行业,如煤炭采掘、钢铁治炼和化学工业,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满足卡特尔形成的条件。企业本身的整合较完整,通过纵向一体化,往往不但拥有自己的工厂,还经常控制着从原料供应到成品销售的整个过程。此外,银行资金在前期内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巨大,大银行出于降低市场风险,维护投资的安全,通常鼓励各大企业间相互持股,或安排组建卡特尔

德国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在国际市场已被划分的劣势促进了卡特尔的组建。国外市场对于德国工业家而言就是要比美国甚至英国更加重要。美国本身的市场足够大,英国早已在全球建立殖民帝国,更不用为缺乏市场忧虑。德国自身的市场无法满足工业规模不断的扩大。当德国工业在欧洲大陆扩张时是作为一个外来者,需要面对的是许多不同的国家和传统。而欧洲以外的市场则早已存在着美国和英国工业品。

共同面对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德国工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再正常不过。受到管理的竞争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促使以前各自为政的邦国团结在新成立的政府周围的目的,俾斯麦将经济方面的控制作为重要手段。”自由放任导致的惊人损失恰好也给了德国政府以加强对经济进行干预和管制的借口。

德国工业在国际市场的扩张为政府控制经济提供了机会,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贸易政策来强化对工业界的控制。1879 斯麦为了在世界竞争中培育德国工业,将实行了多年的自由主义贸易政策调整为保护主义贸易政策。这种为外国竞争者进入市场设下的人为限制,使国内生产者能够采取联合行动,把价格降到国际市场竞争水平以下。1897 年帝国最高法院确认了卡特尔的合法性,更加鼓励了企业间的卡特尔化。

观念上的变化 最后,卡特尔表明了德国人观念中经久不衰的合作精神。德意志帝国时期工业革命继续深入,造成了阶级分化和新旧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的激烈冲突,人们为了调适这样的剧变,逐渐重拾他们传统中合作和共同体的价值观。慢慢地,合作优于竞争这种思潮席卷了全社会,这也助长了卡特尔的发展。

银行与工业企业关系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和经济的增长阶段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经济发展的阶段在影响若与卡特尔在德国的发展的同时,也将银行对工业企业的影响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是 1870 至 1890 年代中期,第二阶段是 1895 年至 1914 年。1870年代德国的经济增长进入了高峰。重工业甚至迎来了“第二春”在1871-1873 年间,27.81亿马克投入了新成立的股份公司,这一数字比过去 1851一1870年20年之间的投资还要多5亿马克。

然而在接下来这段无论是时间长度还是严重程度都超出人们预期的 1873一1879年的经济危机时期,很多重工业企业都不得不加重他们对银行的赖在18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银行纷纷撤走他们对企业的借款。此时各公司能够自由支配的只有他们的公司盈余,尽管此时德国总体的资金需求水平较低,但对于一些的公司而盲,是否能够得到银行的贷款成了他们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这也成了银行能够直接对企业的政策施加影响的最佳时机。

以克房伯公司为例,由于新建立的分支出现资金紧张,克虏伯不得不在1874 年向银行借款1000万克。银行则为它安排发行了一笔总额为 860 万马克,年利息为6%的9期债9间克公司实际为这项借款支付了 1100万马克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银行逐渐派代表进入各公司的董事会或监事会,以便直接监督他们未来的发展。

1880年代煤和铁的价格都大幅下滑,而与此同时铁企业需要资金更新生产设施,以便引进托马斯炼钢法。这一处境也保持甚至扩大了银行对重工业的持续影响。

结语

从整个工业化角度来看,全能银行有效解决了T业企业的融资问题。全能银行可以为一家工业企业同时提供长期贷款和组织证券发行,办理贷款的过程中银行已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企业的基本情况,这样能够帮助它们决定是否为这家企业组织股票发行,相当于代替市场提前区别出了企业的优劣,预防了劣质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同时另一个意义上为经营优良的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外部融资,优化了资本配置。银行代表进入公司监事会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着企业家的职能,通过安排企业间的合并,卡特尔化,合理调整行业结构以提高公司盈利水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