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古代,军权向来掌握在统帅的手中。一旦将军发难,皇权岌岌可危。历史上不乏军阀谋权的先例,每每塌方式颓圮,士卒却只得独行,涂炭性命。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将军惯常用家眷威胁,义气感召;士卒缺乏判断,又习惯服从。然则,在强权面前,下级军官与士卒岂有选择?这般悲剧,实则源于人性的软肋。


       一、为权为位,将军造反的始末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长河中,军阀们为争夺权力而反叛的事例比比皆是。其中最典型的要属西汉末年王莽乘汉室衰微而篡位,以及三国时期的名将吕布趁乱谋夺的事件。
       公元前206年,刘邦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在鸿沟宣告封建制度的建立,是为西汉。此后400余年间,西汉王朝的政治权力逐渐被外戚与宦官把持,皇权旁落,昏庸之君屡见不鲜。这为谋权的外戚与宦官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莽和吕布。
       王莽最初是汉室皇后的外甥,依附权势,从小官做起,逐步清除异己,最后迫使年仅8岁的皇帝刘嬰禅让帝位。公元9年,王莽正式称帝,建立“新朝”,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短命的“假朝代”。


       由于其政令混乱,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这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最后演变为军阀混战。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入驻长安,王莽“新朝”灭亡。在这场动乱中,王莽的野心与残暴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公元25年,绿林军首领刘秀称帝,恢复汉朝旧统治,是为东汉。此后400余年间,东汉长期衰弱,军阀割据,自相残杀。这最终酿成了著名的“三国乱世”。公元184年,状态衰弱的东汉王朝再次迎来一场危机。
       当年全国爆发规模浩大的“黄巾起义”,这为三国时期军阀夺权提供了契机。其中最为野心勃勃的要数镇守幽州(今北京一带)的名将吕布。


       面对动荡的战乱形势,这个武勇过人的名将明显地意识到夺权的时机已经来临。他率其精锐,一路南下,进军宛(今河南南阳),并杀死了官府的州牧。在此后与曹操、刘备等人的混战中,他明显暴露出自己想夺取整个北方统治权的野心。最终,他还是失败被杀。
       吕布这类为争夺权力而造反的军阀,并非个例。在古代封建王朝衰微之时,军权外夺,必然酿成战乱动荡,人民涂炭。这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二、妻儿在握,士卒安敢不从
       谈到吕布的谋反,他麾下的心腹将领吕伯奢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因为自吕布造反之初,吕布就以吕伯奢全家性命相要挟,逼迫后者为其卖命。吕布死后,吕伯奢才得以“福祸相依”脱难归来。他的“成功”离开是建立在全家老少性命悬崖边的高度紧张之上。
       在古代,这种以妻儿威胁属下从军的手段并不鲜见。将领们通常会在征战之前,详细了解士卒的家庭情况,并以此要挟。一旦命令不从,立刻诛灭其全族,残酷至极。这可谓古代统治阶级“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铁血手段的典型代表。


       所以,士卒面对的选项实则非常有限:要么追随作乱的将领去死,要么被即刻杀害,全家老少也难逃一死。这等残忍手段,使追随将军成了士卒唯一的选择。这无异是一种精神和肉体双重极端暴力的恐怖手段,使不从的士卒会活生生地目睹自己全家血溅五步。
       再者,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士卒家中消息闭塞,根本无法及时得知自家的安危。士卒也只能假定家人尚在将军手中,而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大多数士卒会选择服从命令,以期全家老少能得救。这种手段实在歹毒且残忍,但在封建极权之下却屡试不爽。


       三、义薄云天,士卒从之
       除去强制的威胁手段,部分忠诚老臣也会自愿追随谋反的将领到底。在古代极为看重的“义气”文化影响下,士卒视将领为知交良朋,必定会跟随。在封建等级森严的古代,下级军官与士卒多将统帅视为至高权威,言听计从。这种“忠义”思想的灌输几乎成了一种“洗脑”,使士卒可以为领袖赴汤蹈火而毫不犹豫。
       古时将领多驻守边疆之地,士卒与其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一旦发生叛乱,士卒未必明了缘由,只知命令必从。这在当时推崇尊卑有序的社会中尤为常见。士卒们鲜少质疑上级,盲目服从已成为一种习性乃至本能。


       再加上部分士卒并不明事理,武勇过人,一听“义”字便心头热血沸腾,盲目跟随。正如一名战士赵子龙说:“大丈夫当以忠义为先!”可见“义”对士卒们的影响深远。这种“义”字当头的英雄主义思想,反而加剧了士卒追随的决心,使他们视死如归。
       所以,这种意识形态和制度的洗脑,让很多士卒成为了忠犬和盲从者。他们为了一己之“义”,不惜舍弃生命。这是一种可悲的现实。


       四、不明真相,士卒从之
       除了自愿,更多士卒追随的行为其实是被动的。在古时消息闭塞的情况下,下级军官和士卒极难得知将领的真实意图。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却不知这就是在造反。等反应过来时,大势已去,自己已身陷其中,退路尽失。
       再加上在军队的严格教导下,士卒只知服从不知反抗。当发现谋反的真相时,想要脱身已为时过晚。即使将领本意并非如此,也只能与之共存亡。这无异使士卒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和炮灰。
       所以,所谓的“甘愿追随”实则是下级军官和士卒的无奈之举和临时权宜之计。绝大部分士卒面临的都是两难境地:要么死,要么临时顺从以求自保。这等境地,令人同情。可见,在封建统治下,下级军官和士卒是极度缺乏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他们只能“顺应权势”,而无力自拔或改变局面。这是权力对弱者的一次又一次凌虐。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将军造反,多是为了谋求权位;而士卒追随,则是在强权和无奈下的不得已选择。然则,其悲剧的根源在人性的弱点与软肋。
       古人重“忠义”却忽视生命,在今天看来可谓荒谬。当代人则偏安一隅,意气消沉,亦令人唏嘘。能否在复杂环境下保全自我?增强判断力又不失仁义?这仍是我们每个人必然面临的难题。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笃定高人一等,藐视古人。因为权力和人性的软弱依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我们唯有提高警惕,洞察事理,始能不为权势所迷惑,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