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导演王晶频爆娱乐圈八卦。

说梅艳芳是被自己的「任性」害死的;

曝周星驰的私生活和整容传闻;

大谈张国荣自杀原因;

还重提刘嘉玲被绑架事件……

翻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旧账,还涉及大量隐私与创伤性事件。

结果,引发网友一片吐槽。

纷纷指责他没品,把别人的私事当流量密码。

说起来,就在几年前,王晶在内地口碑还有过短暂回暖。

为什么又要做这些讨人嫌的事?

今天不妨一起来聊聊。

上述所有引发争议的爆料,大都出自王晶的一档网络节目《王晶笑看江湖》

除了「张国荣自杀原因」源自一次访谈。

这是一档由王晶和他的女儿共同主持的聊天节目。

自2024年7月起上线,每周更新一期,至今还未更完。

内容围绕王晶的从影生涯、娱乐圈秘辛以及与众多明星的合作经历展开。


表面看,这是一个资深导演对昔日影坛的追忆与梳理。

但实际上,主打的就是「圈内爆料」。

节目真正能出圈的,也靠的是这些所谓的「猛料」:

梅艳芳的死因、陈冠希的「艳照门」始末、刘德华的疯狂粉丝和隐婚经历、周星驰的整容与情史……

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也大都已有公开资料可查,无实质性新信息。

但王晶仍要以亲历者姿态,重述个中细节。

提到刘嘉玲时,他语气轻松,夸夸其谈,还放出当时的报道。

完全无视当事人曾表示不愿再提此事的态度,给人感觉毫无同理心。


讲述与周星驰的恩怨始末时,直接表示,周星驰爱钱胜过爱朋友。

还不忘揭周星驰的老底,讲他的恋情和整容史。

甚至还要提一嘴周星驰父亲出轨的事,说完哈哈一笑。

而这些不仅王晶自己讲过很多次,周星驰也早就回应过:

「王晶导演其实不太了解我的。」

不仅如此,许多内容只是他凭空猜测或道听途说的,却毫不负责地讲出来。

比如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

他说陈冠希早就给别人看过照片,仅仅是因为他觉得维修人员不会随随便便复原内容看。

他还有说照片里很多女孩吸毒或者被下药了,只因为他觉得流出的照片里很多女孩眼神迷茫。

但节目播出后,很多媒体都误将其当作新的「内幕消息」传播。

还有梅艳芳、张国荣等其他明星的瓜,也大都夹杂了他的猜想。

常常说得有鼻子有眼,好像都是自己亲眼所见。

网友也很容易被他资深导演的身份蒙骗,觉得他置身其中肯定知道很多内幕。

殊不知,仔细看,节目已经标明「以上内容,纯属听闻」几个字,急于撇开责任了。

虽然客观讲,除了这些争议性内容外,节目确实存在一些有价值的部分。

比如,他对一些经典电影的创作背景、拍摄手法和演员表演的解读。

提到《大话西游》中周星驰的表演细节,15秒内能转7个表情。

还有对香港电影发展历程和现状的思考。

但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并不多,几乎都淹没在八卦海洋中。

而且很多他自己也曾在其他场合讲过无数次,更像是骗影迷点击的幌子。

尤其是,他八卦的对象几乎都是圈内重要人物,也都有其代表作和相当程度的受众。

自然会激起更多不满。

那他为什么还要做这样一档节目?

根本原因,显而易见——为制造话题、吸引观众,维持自己的影响力。

这背后,是他作为导演在电影行业的失势。

回顾王晶的职业生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他是香港最会赚钱的导演。

高峰时期一年可以拍十几部电影,几乎承包整个新艺城票房。

作品涵盖喜剧、动作、情色等各种类型,捧红邱淑贞、张敏、舒淇等无数明星。

他拍电影不追求艺术性,但能精准把握大众心理。

《赌神》《赌侠》《九品芝麻官》等,无一不在当年掀起票房热潮,也不乏口碑佳片。

很多电影不仅在香港地区,在亚洲范围内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从千禧年初起,随着香港电影工业的衰落,票房神话逐渐失效。

2009年以后,他进军内地电影市场,拍合拍片。

只是票房和口碑均不佳。

他还曾尝试投资文艺片,如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关锦鹏的《越快乐越堕落》等。

但大多也票房惨淡,最终还是回归了商业片。

进入流媒体时代,他成了「网大」导演代表。

连拍数十部《倚天屠龙记》《唐伯虎点秋香》式IP改编。

但都粗制滥造,毫无创意,连粉丝都看不下去。

一直到这两年,他还活跃在电影行业,不断推出新作。

但早已无人知晓,也无人关心了。

曾经那个「懂市场、懂观众」的王晶,被市场抛弃了。

旧故事讲不动了,只能换个角度讲人——讲隐私、讲八卦、讲别人不敢说的话。

打着清谈节目的名义,却靠博眼球的八卦博关注。

能不能挽回市场难说,但口碑是彻底丢了。

很多网友都表示愤怒、唏嘘,感慨昔日大导,怎么变得像八卦号营销号?

在娱乐内容过载的当下,我们根本不需要一个导演再来讲八卦,更何况是戳别人痛处的陈年旧瓜。

这些年,王晶在内地的路人缘经历了几度浮沉。

最早通过一系列经典电影,在内地观众心中树立了口碑。

《赌神》《赌侠》《整蛊专家》等电影,成为一代人的经典回忆。

哪怕现在重温,也仍然不乏娱乐性。

也必须承认,他确实塑造过华语喜剧与商业片的某种范式。

只是21世纪后,他的作品质量一路滑坡。

从《澳门风云》系列,到各种换皮翻拍的网络电影,几乎全是恶评如潮。

被骂过度消费旧IP、逻辑全无、风格过时……

尤其是《澳门风云3》,强行致敬《赌神》,却只剩花架子,令粉丝彻底失望。

于是,王晶又成了「烂片之王」的代名词。

直到他上《圆桌派》,才让很多人态度改观。

在这档节目中,他展现出了电影之外的思辨力与专业度。

他讲商业与艺术的界限,谈喜剧创作的难度。

谈市场结构,指出「三四五线城市才是华语电影真正的大票仓」。

耿直表示贾樟柯的技法不行,王家卫更胜一筹;

还聊到周星驰的独特表演,直言「未来三十年无人能超」。

这些话观众未必都认同,但他的坦诚和老练令人耳目一新。


许多年轻观众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王晶并不只是「烂片商人」,他对电影行业有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在这之后,他又参与了内娱多档综艺节目,进一步提升了他在观众中的好感度和曝光度。

在脱口秀节目自嘲也任人嘲,毫无大导演的架子。

在《导演请指教》《无限超越班》中点评表演、纠正镜头,刷了一波「专业」「高情商」的路人缘。

至此他虽没有新的代表作,但以往的名气加上如今的观众缘,也还算受欢迎。

像之前他发微博怒喷香港顶流姜涛时,虽然激起很多香港粉丝的不满,但还是得到了内地观众的声援。

人们都夸他快人快语,真性情。

只是这一切,似乎仍不足以支撑他在当下的内容生态中站稳脚跟。

他才又选择最低级的流量收割模式。

靠过去的荣光贩卖旧情怀,靠无底线的爆料赚流量。

他或许仍有话语权,但已难赢得尊重。

失势之后做爆料节目,似乎成了王晶最后的退路。

但真的是无路可走吗?

未必。


纵观他这一代的香港导演,几乎都陷入了创作停滞与身份重构的阶段。

不少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中选择隐退。

还继续坚持着的,整体产量都下滑,也已经走出了几条不同路径。


有人在低产中坚持创作。

尔冬升,虽已少有新作问世,但并未远离创作一线。

活跃于表演类综艺的同时,2022年执导并编剧了《海的尽头是草原》,仍延续着他对人物命运与时代命题的关注;

王家卫,多年未有新电影,花数年时间打造电视剧《繁花》。

不仅美学风格上延续了他的作者气质,也在播出后获得了内地市场的压倒性成功。

目前已着手筹备影版《繁花》。

许鞍华,虽然近年作品屡遭争议。

但始终坚持拍自己想拍的内容,也表示依然会继续拍下去。

哪怕没有商业回报,也未尝试转型或妥协;

周星驰,发起脱口秀节目,试水短剧。

同时也一直在筹备新片。

还有的导演,选择转型幕后,把更多精力投注在提携后辈、推动行业生态上。

杜琪峰,虽已多年未有导演新作,但仍不时出现在重磅项目背后。

他以监制身份推出的电影《命案》,延续银河映像一贯的黑色美学与都市冷感,拿下金像奖三项大奖。

主导开发的剧集《三命》,则在风格上保有银河体系中对罪与人性的克制剖析,豆瓣8分+。

关锦鹏,更是长期将重心转向教育、策展和新人培养。

他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担任电影节策展人,在多个场合鼓励年轻导演,积极推动新人作品走向国际。

他监制祝紫嫣首部长片《但愿人长久》,入围金像奖四项提名。

这些路径没有哪一条轻松,甚至大多举步维艰。

但也正因此,更显出选择背后的分量。

王晶选择爆料求生,并非走投无路,而是因为这条路最省力、最熟悉。

快餐娱乐+高频输出,曾是他最擅长的打法。

可当作品力枯竭,这套公式便只剩下反噬,

既拉不回口碑,也透支了最后一点观众缘,

最终落得声势犹在,尊严尽失。

倒不如体面谢幕,留点好感与余地。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