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7日是全国统一进行的高考的第一天,在河南商丘二中人们看到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出现在考生的队伍中,原本以为这是送考的妹妹,没想到竟然是考生本人!


她叫张易文,当年刚刚满九周岁,虽然以172分的成绩落榜,但已足够吸引大众的关注。第二年,十岁的张易文参加了当地一所大专院校的单独招生考试,以352分的成绩被成功录取,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


如今,虽然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但张易文已经毕业两年了。父亲曾经为她规划要继续求学深造,不过最终她在自己家里开的私塾中上班,成了一名给孩子们批改作业的助教。


一、四岁在家接受教育,缺失正常学校生活


对很多人来说,按部就班地读完小初高参加高考似乎是一个生而存在的选择。但是对张易文来说,从她四岁或者更早的时候开始,就失去了和同龄人一起上学的机会。


出生在2007年元旦的张易文没有正儿八经上过一天义务教育,当别人家的孩子每天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在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时,她就在自己家中埋头识字、练字、做题。


她的教育由父亲张民弢一手包办,从四岁就开始识字。在同龄人还在幼儿园玩耍的时候,她就已经习惯高强度的学习模式了,五岁的时候识字量达到了3500。


当地的媒体曾经报道过她的事迹,张民弢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是有些骄傲的。毕竟这个识字量对于五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


张易文的家里开了一间私塾如今改名为圣童家学,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孩子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之下被父母送来上学。


但即便是这样,张易文也几乎没能拥有自己要好的玩伴,因为她是在单独的教室里面学习的。她没有自己选择的空间,父母已经为年幼的她规划好了未来的人生道路。


张民弢是一个对现行教育有诸多不满意的人,关于他的教育经历有过多种说法,北大本科、北大肄业、河大、开封职工大学,但是具体哪一个是真实的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


1976年,张民弢出生在农村的一户普通家庭中。父亲是一个老师,母亲则是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但是父母常年感情不和,母亲还曾经投井自杀。


在内,家庭环境很压抑;在外,同学乃至村里的孩子都会欺负身体比较弱的张民弢。


自己动手搞各种小发明的爱好安慰了他的青少年生活,他会用自己的玩具和别人交换各种东西,比如钢笔,拿来做改装。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欣赏这种好奇心理。比如父亲,在那一辈人古板的思维当中,“和别人不一样就是不对”。


自学,也曾经是张民弢的经历。父亲作为老师有足够的能力辅导他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业,在此期间他并没有什么抵触,很顺利地完成了学习。


张民弢推崇传统教育,和妻子开办了一所私塾。女儿可以说是他的实验品,也可以说是他的样品,他希望通过女儿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理念的可行性。


二、九岁参加高考失利,十岁敲开大学校门

2016年,当张易文出现在高考的考场上之时,引来了考生和家长们的围观。大家不仅赞叹,才一米三的孩子就已经和比她大了十岁的考生们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太惊讶了!


不少人奇怪,这样一个孩子是怎么报考的呢。可以肯定的是,张易文的高考过程完全是合法合规的,她只需要根据规定提供同等学历证明就可以获得报名资格。


五岁之后,张民弢花了四年的时间让张易文学完了小学、初中全部课程和部分高中课程。数学粗略学习了一遍,物理和化学这样重要的课程几乎没有开始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年仅九岁的小女孩与无论是在准备的充分程度还是在心智上都远胜许多的考生们同场竞技,结果可想而知。


对此,张民弢也是有心理准备的。所以,成绩出来那天,查分结果是172,他只是淡定的表示会让女儿来年继续参加高考。


这件事情经过媒体报道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有夸赞孩子的;有对不同教育方式的探讨,比如众所周知郑渊洁的儿子也是在家学习完成教育的。


当然,同时带来的还有一些争议。其中一种,是孩子被拔苗助长的人生是否能够如家长所期望的那样顺利,以及这种不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


另外一种争议是,考试当天父女二人穿着同款白色短袖,上面印的是家里办的学校的广告语,还有二维码。这被人们认为,是张民弢在利用年幼女儿参加高考的新闻为自己的私塾打广告。


不管外界如何评判,张民弢继续让女儿参加高考的想法未曾有过丝毫动摇。考虑到高考终究还是对一个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考试,第二年二月,张易文被送进了一家复读机构,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里接受突击训练。


要知道,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高中三年的数理化学习并把知识消化掉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更何况对象还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


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张民弢最终为女儿选择了一家专科学校的单独招生考试。理由是,对十岁、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孩子来说学校离家里近会在生活上有很大帮助。


张易文的母亲当时是不同意的,她认为专科这个学历放到社会上去看起点还是太低了。女儿完全可以等准备的更加充分的时候,去考一所更好的学校。


最终,张易文以352分的成绩被成功录取。十岁的女孩考上大学,再次在舆论场上掀起了波澜,很多人惊呼她为“神童”。


三、三年大学生活平稳,顺利拿到毕业证书

记者在张家来来去去络绎不绝,都想采访张易文和她的父母,他们想要了解她的教育经历、想要了解她对未来的人生计划。


2017年初秋,随着大学开学,张易文的人生迈去了新的阶段。张民弢邀请了记者见证女儿入学的历史一刻,当时他还对未来许下了美好的愿景—要让女儿在二十岁完成博士学习。


想象很美好,但现实是张易文首先要过大学校园生活这一关。开学之后就要进行军训,穿着宽大得显得很夸张的军装、即便戴着帽子也够不上别人的肩膀,张易文在同学中活脱脱就是一个小豆丁。


教官和同学都很照顾她,尽量给予她方便。这一时期的张易文,面对镜头的时候脸上还带着笑容,显然对未来也是有期盼的。


但,很快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同学们都比她大上许多,无论是在见识还是兴趣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室友们都在芳华正茂的年纪,她们可以自由的和喜欢的男生谈恋爱,享受爱情里的酸甜苦辣;也可以捣鼓着化妆品,讨论如何给自己画上一个美美的妆容。


而这些,是她们不能和张易文分享的。张易文的年纪实在是太小了,她们所感兴趣的那些话题超出了张易文这个年龄的孩子们的需求,和她分享感觉就是在带坏孩子。


不过,张易文从来没有向家人们抱怨过和室友相处之中有过打架之类的矛盾。也许年龄上的差异让她们之间的共同话题不多,但是也减少了摩擦的产生。


而且,到了大学,学习的知识更加深入氛围也更加自由,对于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的张易文来说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跟得上。



虽然还是在商丘,她随时可以回家父母也可以随时来看她。但是无论如何,张易文的大学生活终究还是和以前不一样。


比如,在家里的时候,父亲会教她四书五经之类的国学;但是读了大学之后,这方面的学习就被彻底放下了。


学校很大,教室、图书馆、体育场、宿舍,有太多地方可以让她去学习、去放空;学校也很小,几年下来边边角角也要都被走遍了。


大学对学业的要求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要修满多少学分、专业必修课不能挂科、专业辅修课要修够足够的学分;再比如,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必须符合要求,等等。


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宝贵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过去了。2020年,张易文顺利完成学业拿到了毕业证书。



四、回到家中私塾上班,工作消极不爱表达

这一年,张易文才十三岁。当同龄人还在初中的教室里朗诵课文的时候,她已经是一名毕业大学生了。毕业,意味着人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么走进社会要么继续深造。


13岁,还是一个孩子,即便是手握着正规学校的证书,也没有哪家单位敢用这样一个稚气未脱的人。


兜兜转转,离开了三年之后,张易文又回到了家中,成为“圣童家学”的一名助教,工作内容就是给家学里的孩子们批改作业。


父亲给她定的底薪是2000元,但是到底能够拿多少还是要看在工作当中的具体表现。表现得好,满勤、态度积极、没有差错,自然能够拿到足额的钱。


但如果迟到早退、经常出错,自然会有相应的扣钱处罚。根据张易文父母的说法,她每个月到手一千多,这足以说明她在工作中的表现并不积极。


周五的下午,原本是上班族的正常工作时间,但是人们却看到张易文离开家跑到了外面,还时不时的回头观察有没有人跟上来。显然,她这是早退了。


张民弢也曾向到访的记者抱怨,女儿经常上班迟到。看来,张易文对这份工作并不太喜欢,所以态度上也比较消极。


如今,那个曾经在镜头面前洋溢着灿烂笑脸的女孩儿对那些去私塾的人态度非常冷淡,她用无视来表达自己的不喜欢。


张易文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母亲上课的时候她也总是躲在窗边的角落里默默的玩着自己的手机,仿佛那就是她的世界。


张易文总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画动画,就连父母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青春期到了吧”,家人是这样感慨的。


这个时候,人们才突然意识到,这个头顶着“大学生”“神童”光环的小姑娘才15岁,刚刚进入青春叛逆的年龄。


张民弢再也不提当年给女儿规划好的宏大未来了,目标变成了张易文可以选择动漫设计。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即便在记者提问的时候,张易文也是很抗拒地以“不看”两个简短的字眼来回答记者对动漫相关的提问。



15岁,正是花儿一样的年纪,也是充满着幻想的年纪,对未来、对友情乃至朦胧的爱情。可是,这些似乎都没有在张易文身上看到。


张易文没有离开商丘这个地方的想法,也不爱出去到处走。她的活动范围固定在了私塾周围两里地之内,经常去的地方不是书店就是公园。


但是仔细想想,这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张易文从小就在家里接受教育,和一般的孩子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成长历程,从“神童”到迟到早退的上班族,起起落落,大概就是人生。



结语

张易文对自己十几年的人生似乎并没有多少选择,小的时候在家自学而不是去学校上学是父母替她选择的,9岁高考10岁上大学也是父母替她做的决定。


“神童”的光环笼罩的是一时,但人生对张易文来说却是一世。她没有像父亲当年放下的豪言壮语一样去考研读博士,而是成为了自家私塾中的一名助教。


不过,她年纪还小,人生的历程也才刚刚开始,只要她愿意,未来仍然有足够广阔的空间去发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