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杨在葆,很多老观众一定对这位老艺术家印象极深,他是《原野》上的汉子仇虎,也是《红日》里的硬汉连长石东根。 在很多老观众看来,他也是唯一能和高仓健相提并论的“银屏硬汉”。

而就在昨天,已经85岁高龄的杨在葆老师,在这样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悄悄地离开了我们。 “听到这个消息,就跟做梦一样,一点也不相信,特别难受。”

杨在葆老师一直都是国内璀璨的影视巨星,其闪耀的不止是他的作品,还有他的精神,而他的一生,却远比他的事业,更加传奇。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不为钱演戏”的老艺术家,他波澜壮阔却又充满苦难的人生故事。 1.一岁丧父,差点辍学养家 在小崔看来,杨在葆老师能当上一位演员,或者说能考上上海戏剧学院,本身就已经算上一个奇迹了,因为以他的极其贫寒的家庭来说,这一切本来都是想都不敢想的梦。 杨在葆生在安徽宿县,一家7口人,全靠自己父亲干活维持生计,然而杨在葆刚出生不久,刚满1岁的杨在葆,父亲就因为过度劳累因病去世了。 父亲死了,家里的顶梁柱没了,为了让孩子们不会饿死,母亲担起家庭的重担,虽然生活很艰难,但母亲并没有放弃让杨在葆读书。

然而,因为家庭条件十分贫困,为了减轻母亲的重担,杨在葆一直想去当地一个织布作坊当了学徒。 然而每当杨在葆说出他的想法时,他的母亲和姐姐都是坚决反对的。 特别是杨在葆的姐姐,当上教师的她心里太清楚不过了,只有读书考大学,才是弟弟唯一的出路。 于是,虽然家境非常贫困,但杨在葆还是完成了学业。而且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也正是在上学的时候,他对戏剧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长大后的杨在葆,一脸英气,身材硬挺,初来上海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的时候,因为没有钱,他身上只有一张“贫困证明”。

正是在学校老师的支持和照顾下,杨在葆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杨在葆老师总感慨地说:“我这四年学之所以能够读下来,那是国家用人民助学金培养的。” 2.出道就爆红,苦难也随之而来 大学毕业后的杨在葆,得到了自己在银屏上的第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就是《红日》里的连长“石东根”。 熟悉这部电影的观众应该知道,这部电影是汤晓丹导演执导的,而“石东根”其实也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但哪怕不是主角,杨在葆凭借其高大硬挺的形象,再加上充满激情的表演,完美地向观众们展现出了这个平时喝酒纵马自由潇洒,但战斗时却又英勇无畏的农民基层指挥员形象。

一炮而红后,杨在葆出演的《白求恩大夫》,《这是我应该做的》更是让他在国内影视圈收获了巨大的人气,成了60年代冉冉升起的耀眼影视明星。 这时候的他,还得到了一个观众们的爱称:“银屏硬汉”。

那时候,杨在葆的妻子叫夏启英,是他的高中同学,而且他们都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也都是演员。 当杨在葆入狱后,在狱中的他,为了不拖累妻子,曾向夏启英提出了离婚的请求。 可夏启英听完后,一向温和对丈夫百依百顺的她,罕见地坚定拒绝了自己丈夫的请求,还更加对他不离不弃。 在杨在葆入狱的这几年,夏启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虽然日子过得比以前更辛苦,但夏启英相信,乌云一定会散去,好日子一定会来临。 可是,这个乐观的女人,却最终没能等来她的“好日子”。 在杨在葆出狱没多久,夏启英就患上了尿毒症。在当时,这个病基本相当于绝症。 知道这件事之后,杨在葆更加努力地拍戏挣钱,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救自己心爱的妻子。 然而,杨在葆的这份决心,最终也没能再多留住自己妻子多些时日。杨在葆拍《血,总是热的》时,夏启英还是因为尿毒症而逝世。

在领奖台上,只穿了一件黑色圆领汗衫。 获奖后的杨在葆,他也没有把这两个大奖摆放在家中显眼的位置,而是用他曾剪掉妻子的一缕头发,和两块奖牌缠绕在一起,郑重地放进了妻子的骨灰盒里。 “头发是重病时候,我帮她梳头时落下来的。” 妻子离世后,中年痛失发妻的痛苦,不停地折磨着杨在葆,在不工作拍戏的时候,他经常情绪低迷地将自己封闭起来,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

他的家人十分担心他,眼看着这么下去,这个汉子就要垮了。 而也在这个时候,陈丽明出现了。 4.相差22岁的爱情,却相伴走完了一生 认识陈丽明的时候,他49岁,陈丽明27岁。两人足足相差了22岁,那时候,杨在葆已经没有自己年轻时那么帅气迷人了。 而陈丽明却正值楚楚动人的美好青春。因为电影《双雄会》两人相识。 陈丽明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孩,在她眼里,爱上一个人就应该主动去争取他,她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她和杨在葆的爱情,也正是由她主动迈出第一步开始的。她为爱情的坚持,最终也换来了杨在葆的真心相待。

然而,两人结婚后不久,儿子杨冶天突然患上了尿毒症。这对于杨在葆来说,无异于又是一场晴天霹雳。 遭遇这样苦难的杨在葆,这次痛下决心,一定不能再让病魔夺走自己的亲人。 于是,他和陈丽明放下了事业,不惜一切代价为儿子治病,陪伴着儿子。而他们的真心或许打动了上天。 病魔最终并没能夺走他们儿子的生命,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杨在葆对于前妻愧疚的心灵,似乎也得到了真正的救赎,他真正走出了过去苦难的阴霾。 他和陈丽明厮守了几十年,直到他离世前,他的生活依然幸福美满。

虽然杨在葆老师的人生充满了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但在电影事业上,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让我们不能忘怀的经典。 而杨在葆老师对待电影表演的态度,更是值得现在许多演员学习,记得之前的采访里,杨在葆老师曾说: “我每拍一个戏,都会想,这戏有没有意义。” 这里的意义指的是什么呢? 小崔想,这里的意义,一定不是能赚多少钱,而是对社会对观众有没有价值,那些拿着电影艺术去骗钱的戏,小崔想,哪怕给再多钱,杨在葆老师也不会去接的。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

杨在葆老师,一路走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