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他在很多人脑海中都是一个和蔼可亲的慈祥老爷爷或者是威武庄严的领袖形象。

但是大家绝对想不到,毛泽东同志在年轻的时候也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他和他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也经历过那些少男少女都要经历的缱绻时光。

毛泽东和杨开慧这对革命伴侣一直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毛泽东在杨开慧生前写过两首词赠给杨开慧,杨开慧也写过一首思念毛泽东的诗,在毛泽东同志写给杨开慧的《贺新郎·别友》一词中有这样一句话:“知误会前番书语。”

那么又是怎样的一句话让杨开慧与毛泽东产生误会了呢?他们两个人是如何和好如初,并共同度过接下来的岁月呢?

开慧其人

杨开慧出生于1901年,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板仓先生杨昌济,杨昌济可以说是在当时国内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为人也非常地开明,作为一个疼爱女儿的父亲,他一直对女儿寄予厚望,杨开慧作为一个女子,却有名有字有号。

思想开放的杨昌济,给女儿起名杨开慧字云锦,号“霞”。因为据说在杨开慧出生那天,天上的云朵如同锦缎一样覆盖了整个长沙县。

杨昌济就以云霞为号给女儿取了名字,在旧社会,哪怕是书香门第的女性,也只不过是叫张氏李氏等名字等他们嫁了人之后,还要把夫家的姓氏加在自己的姓氏之前,如李张氏等,杨开慧能有自己的名和字,这足以看出杨昌济是多么开明的一位学者了。

杨开慧7岁的时候就被杨昌济送到长沙第四十小学就读,这在当时属于惊世骇俗的行为,因为几乎没有小学是接受女生读书的在杨昌济的努力之下,这个小学专门为杨开慧等几个女孩子单开了一个班级。后来杨开慧还就读于第一女子学校等多个学校。

由于杨昌济经常给杨开慧讲述在国外留学的一些见闻,杨开慧的思想也非常先进,她从小就非常喜欢木兰辞等讲述那些女英雄的故事。

结缘润之

由于杨昌济先生受好友孔昭绶校长的邀请,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在当时湖南第一师范的教学宗旨就是教育救国,因此对外不收学费,这一点吸引了很多家境贫寒的青年才俊,其中就有年轻的毛泽东。

在这里要说的是毛主席的家境并不算贫寒,但是他的父亲总是致力于把毛泽东培养成一个优秀的账房先生,他认为让孩子学好算数就是最大的培养了,至于其他的学科那都是杂学,学习杂学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这也怪不得毛泽东的父亲,因为在当时毛泽东的父亲在当地属于富农,再往上一步就是地主了,毛泽东的父亲非常希望儿子能够振兴家业,实现阶级跨越成为当地的小地主。

但是年轻时的毛泽东非常厌恶父亲的教学方法,毛泽东十几岁的时候就当过兵甚至还上过战场,后来又觉得工业可以救国,就报了化学学校,后来他又觉得工业救国的条件不成熟,因此他又从化学学校退学了。

这时候他愤怒的父亲觉得儿子这也不学那也不学,一气之下断绝了毛泽东的生活费,毛泽东只好选择了当时不收学费的第一师范。

就在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和杨昌济相遇了,杨昌济和毛泽东交谈之后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人说:“我在第一师范看到了两个最好的学生,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在杨昌济的影响下,毛泽东读了很多国外的哲学理论。

他还利用假期两次进入岳麓书院读书,在岳麓书院有一位校长把出自汉书的“实事求是”四个字刻成匾额,挂在岳麓书院门口。这4个字给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青年毛泽东也经常到杨昌济的家中听课,1916年,毛泽东步行到杨昌济家访问,在杨昌济家住了很久,几乎把杨昌济的藏书都刻到了脑子里。

经过杨昌济的介绍,毛泽东还认识了一位曾经留学过日本的老先生柳午亭,并且和这位老先生的儿子结为至交好友,这位老先生的儿子就是柳直荀,他就是后来李淑一的丈夫,也就是毛泽东晚年时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里“我失骄杨君失柳”的那个“柳”。

当然,这都是后话,此时的毛泽东还是个二十三岁的青年,他就是这个时候认识了十五六岁的杨开慧。

此时的杨开慧虽然年龄很小,但是她娴静端庄,聪明好学的性格引起了毛泽东和朋友们的注意。

1918年,杨昌济受到北京大学的邀请,到北大担任哲学系教授,毛泽东也在北大担任图书管理员。

在北京,毛泽东仍然是经常到杨昌济家中探讨学问,并且和杨开慧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20年,杨昌济不幸病逝在毛泽东的帮助下,杨开慧一家回到长沙,把杨昌济安葬在长沙老家。杨昌济临终之前把女儿和毛泽东叫到床边,握着他们两个的手,把他们两人的手放在一起。

1920年冬天,19岁的杨开慧和27岁的毛泽东举行了非常简单的婚礼,两个人花了6块大洋请亲朋好友吃了一顿饭。

虽然看起来这个钱数并不多,但是毛泽东当时一个月的薪水也只不过是8块大洋而已,两个年轻人就这样过着艰苦而又充满乐趣的生活。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毛泽东又回到了北京,新婚燕尔的两人只能靠书信来传达自己的情谊。

共同革命

1921年夏天,毛泽东到上海出席党的一大,10月10日,毛泽东在陈独秀的授意之下,秘密成立了中共湖南支部,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省委之一。

当时毛泽东任中共湖南支部的支部书记,为了掩护毛泽东的活动,杨开慧把母亲接到自己家中,自己也成了一名交通员,在这段时间,聚少离多的夫妻二人终于团聚两个人的婚姻生活可以说是幸福美满。

1922年毛泽东在长沙等地多次组织工人示威罢工,积极地开展了很多革命活动,杨开慧也无怨无悔地跟随毛泽东,两个人夫唱妇随,在生活中举案齐眉,在工作中共同战斗,可以说是模范夫妻了。

1922年10月24日,毛泽东正在湖南组织手工业者代表要求湖南省政府为他们增加工资,允许营业自由就在这一天,他的长子毛岸英出生了,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停止革命工作,第2天他仍然组织工人代表进行罢工。

由于毛泽东长期在外奔波,很少顾及家庭,再加上他从事的工作有很多是杨开慧无法接触的,因此两个人就开始出现了一些误解,杨开慧为人细腻温柔且敏感,她一方面觉得自己无法给毛泽东的事业提供帮助,一方面觉得毛泽东在外奔波冷落自己。

这两种因素混杂在一起,再加上毛泽东当时投身革命事业,初为人夫却没有照顾家庭的经验,这些因素聚集在一起就造成了两个人之间的争吵和矛盾。

毛泽东当时也站在了事业与家庭的十字路口,他一方面思念妻子,一方面追求人民革命,此时他心中也充满了忧愁和苦闷,为了劝说妻子,他抄录了唐朝诗人元稹的诗歌《菟丝》送给妻子。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这样的: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就是这句诗让两个人产生了严重的误会,因为这句诗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理解,正面的理解就是人在生活中不能完全依靠别人,而是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让自己的心念通达。

也就是说,毛泽东当时的意思是让自己的妻子能够想开一些,不要有那么多的其他念头,希望妻子能够心态平和。但是杨开慧理解的方向有误,她认为毛泽东是把自己比作微小的菟丝,是依附于丈夫的累赘。

尽管毛泽东多次给杨开慧写信解释这件事,但杨开慧始终不能释怀。

1923年4月,毛泽东遭到通缉,他的家人也受到连累,因此杨开慧不得不同意毛泽东远走他乡。

但是毛泽东临行之前个性倔强的杨开慧并没有去送他,妻子还在为自己之前说过的话生气,这让毛泽东心中非常郁闷。

后来通缉令取消了,毛泽东又回到了长沙,就在这一年的11月13日,毛岸青也出生了,由于妻子一直担心他的安全,两个人见面之后就把所有的不愉快扔到了脑后,之前的小小误会也就此烟消云散。

抱憾终生

时间一转眼来到了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就率领部下上了井冈山,此时的杨开慧,因为带着三个孩子,行动非常不方便。

因此不能跟毛泽东一起走,就像之前所有的分离一样,两个人又挥手告别,但是他们谁也不知道,这次告别竟然是两个人的永别。

湖南省委安排杨开慧回到老家隐居,由于板仓这个地方到处都是丘陵,敌人暂时没有抓到杨开慧,但是杨开慧也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

此时的毛泽东也是焦头烂额,他带兵上了井冈山之后遭到了敌人的严密封锁,他也无法联系到杨开慧,从此之后毛泽东不知道杨开慧的音讯,而杨开慧也对毛泽东的消息一无所知。

毛泽东在井冈山上非常挂念杨开慧母子,他还曾经试图通过地下交通站来打听杨开慧的消息,但是当时革命遭到了破坏,所有的地下联络几乎都暂停了。

而且在当时井冈山被敌人重重围困,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是从井冈山上下来的百姓,都会被反动派严刑拷打,甚至就地正法。

就连从外界运送给养的队伍都无法顺利地进入井冈山,因此在当时井冈山的消息传不出去,外面的消息也无法传递到井冈山。

后来敌人封锁的形势逐渐好转,毛泽东拜托一位小商贩去长沙打听杨开慧的消息,但是这个小商贩胆小怕事他根本没有到达长沙,只是在旁边的几个县打听杨开慧的消息,当地人都说毛家被满门抄斩,他的妻子孩子无一生还。

这位小商贩就信以为真,回到井冈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毛泽东。

其实这是湖南省委为了保护杨开慧母子的策略在当时,杨开慧为了躲避敌人搜捕自己,一般不去抛头露面,三个孩子也改姓杨。

当地农会的同志们也非常关照他们,但是在敌人严密搜查之下,带着三个孩子的妇女总是显得特征比较明显,因此农会的同志们想出一个办法,就说杨开慧已经被当地民团抓走杀了,因此这种迷惑敌人的说法在当地流传得很广。

这位小商贩就是得到了这样的消息,回去告诉了毛泽东,给毛泽东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后来在王佐和袁文才的安排下,为了团结井冈山的地方武装,毛泽东与贺子珍结婚。

后来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明要离开井冈山到上海去进行地下工作,临行之前,毛泽东拜托他打听杨开慧的下落,但是杨开明背负的任务非常紧急,他不可能在路上耽误时间,就按照杨开慧老家的地址写了一封给杨开慧的信。

杨开慧也成功地收到了这封信,但是由于敌人的封锁严密,杨开慧的回信并没有到达杨开明的手里,因此杨开明也认为杨开慧已经牺牲。

1929年在上海地下党工作的毛泽民得知杨开慧仍然在板仓居住,但是上海的中共中央与江西井冈山根据地消息隔绝,王泽民也无法把这个消息传达给毛泽东,他只能给杨开慧寄一些钱来接济他们。

后来敌人内部矛盾加深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封锁不太严密,因此井冈山与上海中共中央建立了联系。

但是这种联系并不可靠,每次都要靠地下党的同志们携带信件,这种传递方式不但危险,而且消息也非常简单,用几句话就把上级对井冈山的指示,或者是井冈山对上级的汇报传达清楚,根本不可能有其他的内容。

再加上毛泽民担心毛泽东知道杨开慧仍然活着而自己却另娶他人,这样会给毛泽东带来痛苦和悲伤,这种心理负担会影响毛泽东指挥作战。

因此毛泽民一直没有把杨开慧还活着的消息告诉毛泽东。

1930年,杨开慧被捕,在狱中,杨开慧坚贞不屈,最终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29岁。

杨开慧去世很久之后,毛泽民从上海到达了江西根据地见到了毛泽东之后,才把杨开慧的经历和牺牲的消息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心中非常痛苦也十分愤怒,那天晚上一向感情很好的兄弟两个大吵了一架,毛泽东气得晚饭都没有吃。

直到毛泽东晚年,只要有人提到这件事,毛泽东仍然是老泪纵横。1982年长沙市政府修缮杨开慧的故居,发现了几封藏在砖缝里的信,那些信都是杨开慧思念毛泽东的时候给毛泽东写的。

虽然她并不知道毛泽东的地址,但是这些信件都是满满的思念。这些信件已经在墙壁中待了五十多年,只是收信的人已经去世6年了,而且始终没有看到这些信,这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

参考文献:

丁晓平.《毛泽东和杨开慧》.党史文苑2013.02

石尚彬.《崇高的情感 瑰丽的诗章——毛泽东与杨开慧的互赠诗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贾章旺.《毛泽东的骄杨》.文史精华.2011.11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