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日本一家名为“日经BP”的出版社,推出一本标价接近百万日元的书籍。一本书值一百万?这件事听起来就让人不可思议,然而相关企业却坚称绝对物有所值。

随书还赠送包含详尽解读的DVD,而且该社还承诺只要再交纳百万元的费用,就可以得到真人的上门讲解,这不禁让人们想起了广告词“包教包会”。

而这本书的内容正是关于中国电动车海外新车型——比亚迪海豹的拆解,本书的定价如此之高,似乎也表明日方对于中国电动车的重视。

于是类似“中国已经成为海外汽车模仿的对象”言论逐渐多了起来,那么我国的电动车是否真的已经可以让他国忌惮,甚至领先于世界了呢?

受到冲击的传统汽车行业

近年来我国车企在国际上名声大噪,其中大部分的功劳要归于国产新型电动车企业的崛起。仅2023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出口汽车的出口就超过了400万辆。

与往年同期相比,这个数量增加了一半以上,即使按照保守来估计,今年中国汽车的出口量也将稳坐世界第一的宝座。且这个成绩未来仍将进一步增长。

其中新能源智能电动车的出口量,已经在总量中占比近四分之一,同比增长几乎翻了一倍。我们的电动汽车不但远销发展中国家,且已经在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打开了销路。

后者对于评价国产电动车的前景,似乎更具说服力。毕竟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日,都是汽车发展领先的国家,在中国汽车崛起之前也一直占据着汽车出口的首位。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动汽车占据汽车市场大部分份额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而传统汽车行业和企业表现出来的颓势,似乎也验证了“油车”已经遭遇了瓶颈。

相信随着未来国际局势的动荡,传统化石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留给传统汽车行业的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减小,面对强有力的后来者电动汽车的竞争,其前景将不会更乐观。

另一方面,我国电动车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各方的重视,不仅仅是上文提到的日本媒体和日本汽车企业,包括如德国大众集团等世界知名汽车龙头,同样开始考虑发展电动汽车。

讽刺的是,本来电动汽车就是由欧洲发明的,可如今却通过我国的科技助推反而成为威胁德国经济支柱的工具,不由得让人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既然看到了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我国也通过电动车出口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并在该行业获益良多,中国电动车也自然会遭遇从被打压,污蔑,到被学习,模仿的过程。

纵观现在各国对于国产电动车的态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方式,即研究,合作以及模仿。

被研究就是胜利?

研究中国汽车的国家以日韩为主,这似乎和这两个国家对于科学技术的学习手段有关。无论曾经将中国,美国作为学习者的日本,还是将日本车作为模板的韩国。

先研究再变为己用,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顺理成章的思考方式,并由此构建出一套相对成熟的运行体系。把学习的产品掰开了,揉碎了从零开始学习,正是其中的精髓。

这次日本企业的做法正是如此,一台进口的比亚迪电动车,经过了数十天的拆解将一台汽车变成了上万个零部件。更绝的是连汽车的电池,同样被拆成最细小的状态。

尽管这是一家媒体企业自发的行为,但是毫无疑问其最终受益者将是整个日本汽车产业。毕竟高达百万的书籍售价,并非是人人都愿意因为好奇为之买单的。

结合丰田汽车总裁之前对于中国汽车的批评,可以看出在中国电动车迅猛发展这个问题上,日本人的态度还是相对矛盾的。

一方面他们要为了本国车企的发展空间考虑,尽可能挽回日本民众对于日系汽车的购买信心;另一方面日本车企似乎也意识到,全力押注的氢能源短期内无法与电能汽车相比。

相对于汽车发展底蕴深厚的日本,一些汽车产业落后的国家,更多使用拿来主义照搬中国的发展经验。如越南产的“VinFast”就成为了越南本土的电动车最大品牌。

该厂家现在越南国内积累了大量的忠实用户和信心后,积极开始布局海外市场。有趣的是这家厂商并不忌讳对中美电动车的模仿历史,并把类比目标定位在中国“小鹏”最新款。

当然且不提这个品牌的电动汽车,其质量和技术水平是否真的能挑战小鹏电动车的地位,至少越南国内动辄以万为销售计量单位的数字,说明了它的受欢迎程度。

而此时作为历史最悠久,底蕴最深厚的欧洲车企,却没有选择和日本,越南一样的道路。他们选择了同中国的车企合作,正如曾经中国主动向他们寻求合作一样。

拥有全世界知名品牌“奔驰”的德国大众集团,在本月初已经同“小鹏’集团签订了入股合同,其中涉及的超50亿欧元的投资已经到位;

两个月以前,“玛莎拉蒂”品牌的母公司“Stellantis”集团,同样与我国的零跑汽车集团签订了协议,将会斥资15亿欧元在双方合作建立的新企业内占据20%的股份。

这是时隔多年我国企业和欧洲企业的又一次合作,不同的是这一次将会以我国的车企作为主体,对于合作机会和新兴技术处于渴求状态的,变成了欧洲企业一方。

不过无论是新型汽车被拆解,国产电动汽车被模仿,还是加深同欧洲车企的合作,许多人开始担心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技术泄露的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是不是过虑了呢?

无法模仿的道路

其实在被研究和合作的过程中,技术的泄露几乎是难以避免的,毕竟相对于传统汽车的结构,新能源汽车结构相对简单,可以说除了操控软件和电池以外,没什么秘密可言。

而科技含量较高的如电池等技术,严格意义上来讲并非汽车行业传统的相关科技。除此之外的汽车机构和零部件制造方面,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仍然保持着较大的领先。

那么是否意味着一旦其他企业学会了中国的电池制造和电动车智能操控系统,就攻破了中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新能源汽车优势呢?

首先说起来简单的步骤,做起来却完全不是一回事。作为电动汽车最核心的电池技术,至今为止经历过数代的改良和革命,且这样的电池革命至今仍然在发展当中。

从最原始的锂电池,到如今以新型锂化合物为原材料的汽车电池的发展中,其中包含的技术鸿沟并不是可以靠单纯的模仿就能够超越的。

如果真的那么容易赶上,我国在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不会至今仍然无法和其他汽车发达国家媲美了。也正是因为短时间内无法赶上,所以我们才开辟了一条新的赛道。

同时日本和欧洲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仍然具有自身的劣势。如日本由于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氢能源电池发展的中下游,所以要做到科学技术的转向并没有那么迅速;

而欧洲虽然打着环保的旗号,但是其实对于传统汽车这个稳定且自身有优势的市场,许多企业缺乏从头开始的勇气,同事高昂的研究成本和人工成本,也是令欧企头疼的问题。

至于照搬中国电动车的其他国家,似乎在本国汽车出口之后,也并没有收到意料之中的好评,甚至反而因为表现欠佳折损了该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

其实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或者其他国家都无法复制中国电动车奇迹的主要原因,还是生产链和产业体系的完备方面。毕竟不是每个国家都可以独立供给整车的生产。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中,我国虽然没有完全脱离进口,但可以做到所有原料和零部件都可以在国内找到替代品。也就是说即使受到制裁,也不会中断我国汽车的生产和出口。

而我国的电动车电池出口,已经成为世界电池市场中的绝对主力。可以说只要有电动车的地方,就一定会存在中国电池的身影。

正是因为把握住了核心技术,才保证了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平稳发展。

结语

经过了数十年的探索,我国“又一次”通过“弯道超车”的方式,开辟出自己的天地。这不仅仅是中国的胜利,也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

1《国外电动车的发展动态》

2《国外电动车电池的发展近况》

3《大众汽车狼性转身 中国汽车进入技术输出时代》

4《激光雷达技术出口禁令: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几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