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鬼谷信

关于人性这件事,如果你只知道人性是趋利避害的。其实没什么用,大道理谁都懂,毕竟这是多数人的共识。关键就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利用人性。今天,鬼谷道阿信就与诸位道友聊聊,鬼谷子与人性的关系。俗话说的好,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相同的一件事,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往往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有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吝啬鬼不慎掉进了河里。有好心人出手相救,他对着吝啬鬼说,你赶紧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结果,吝啬鬼宁愿让水漫过自己的头顶,也不伸手。好心人见状,灵机一动,改口说:我把手给你,赶紧抓住我。果然,吝啬鬼毫不迟疑的照做了。

对于故事里的吝啬鬼而言,付出是不可能付出的,哪怕是把手递给别人也不行。我们只有让吝啬鬼看到收益,语言才能发挥说服力。所以,你认为吝啬鬼真的只存在于故事里吗?或许,芸芸众生都有吝啬的基因,因为趋利避害从来都是人性的底色。

于是,人和人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这世上的普通人往往是被欲望支配的,而那些真正的精明人往往懂得“欲取反与”的智慧。他们收割的逻辑是,想要获取,反而要懂得给予。当鱼儿被鱼饵迷惑的那一刹那,就到了渔夫的猎杀时刻。

其实,无论是制定谋略,还是话术,都遵循着这个人性原则,因为人们总是无利不起早的。曾经,有个朋友意味深长的跟我说,营销策划的工作很简单,本质上就是制定各种促销方案,让受众感到自己占便宜了。到底是不是真便宜,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以为自己占到了便宜。即便没有利益,哪怕想方设法编造利益也行。这还真不是朋友在大放厥词,其实很多营销策略都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同样一个产品,在制定促销机制时,使用不同的价格框架,结果也是不同的。大致上,有两个框架,一个是“收益框架”,一个是“损失框架”,不同框架会出现不同结果。

举例说明:老张的蛋糕店里的一块蛋糕,定价是十五元,会员可以享受五元优惠。这个策略在用户看来,仿佛是获得了五元的“利益”。同行老李的蛋糕店里的一块蛋糕,定价是十元,非会员需要支付十五元的价格。这个策略对于用户而言,仿佛就造成了五元的“损失”。

我们假定产品是一样的,如果你是消费者,你认为哪个方案对你更有利呢。相信,你会跟我一样,会情不自禁的选择老张的方案。为什么呢?因为有五元的优惠,看起来是有收益的。

但是,这两家商店的产品价格其实都是十元,只不过是使用了不同的表述方法,进而影响客户的决策。你会觉得前者划算,究其原因就在于,相对于“收益”而言,人们对于“损失”是非常敏感的。害怕损失胜于获得利益。关于这个心理,鬼谷子早就提到过,比如他说“言恶以终其谋”。意思是说,用负面消极的语言表述,让人感觉会遭遇损失,进而影响对方的决策。诸如,你丢失十块钱的痛苦远大于你捡到十块钱的快乐。人们对于“损失”的重视要比同等的“收益”大的多。

铺垫这些,阿信并非试图向诸位道友,科普“框架效应”的概念,其实我是想跟诸位聊聊,如何利用人性。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永恒这件事,我想那就是人性了。古人关于人性的领悟,真的可以穿越时空,给我们现代人以启发。

说话也好,谋划也好,本质上其实都是在利用人性。比如,鬼谷子讲过这么一句话: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解读出四个说服常识:

第一个,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说服。没有说服力的语言就相当于是废话。

第二个,想要提升说服力,就必须学会助人为乐,先利他人,才能利己。人脉,从来都不是能帮助你的人,而是你能帮助的人。

第三个,语言是需要修饰的,是因为人们爱听漂亮话。好听话并非就是真心话,是存在迷惑性的语言。人们只爱听有利于自己的语言,喜欢陶醉在花言巧语里。至于真假,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真的关心。

第四个,既然想让语言具有迷惑性,那就需要对语言进行增减。在说服时,对别人有利的话可以添油加醋,不利的话则闭口不谈,只为塑造利大于弊的形势,进而影响他人的决策。

于是,一切也就再清楚不过了。你想把话说好,就要多说让别人开心的话。你想把事做好,就要多做看起来对别人有利的事情。换言之,你说话能让别人开心,做事能让别人感觉有利可图,那你就是个,深谙人性的高手。

因为,这世上的人看到糟糕的东西都想要躲远,只有看到美好的东西才想要靠近。这就是人趋利避害的本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