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唐朝盛世之际,却涌现出一场帝位之争,掀起了宫廷风云。唐肃宗擅自称帝,这一行为引起了唐玄宗的愤怒。然而,引人疑惑的是,为何唐玄宗最终竟然生气不过一时,还予以承认肃宗的帝号?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历史谜团隐藏着何等的权谋与情感纠葛?
       这个前言将带领我们踏入唐朝宫廷的权谋漩涡,深入剖析唐玄宗生气的原由以及最终决定承认唐肃宗称帝的背后。是家族争斗?是政治算计?还是深藏的情感矛盾?
       唐朝盛世下的这段历史,掺杂着权谋、仇恨与宽容,是一幕激动人心的宫廷剧。跟随我们一同揭开这个千古之谜,感悟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唐玄宗的心境与抉择。


       一李亨突然称帝,唐玄宗为何不责难?
       秋风萧瑟,马嵬驿。
       眼看着父皇和太子分道扬镳,杨国忠心中五味杂陈。他是这场兵变的策划者,本以为一举拿下长安便可称王称帝,哪知祸起萧墙,自己反被俘,眼看着心血化为泡影。
       他恨,恨这场叛乱来得太快,来得太凶。
       当日唐军溃败,玄宗出奔,一时间蜀地群龙无首。据说太上皇此时仍欲执政,丝毫无让位的打算。他派李广、李辅国率军勤王,心中盘算着收复关中之后便可重掌大权。
       然则李亨呢?在马嵬之变突发时,他也只能匆匆率几千禁军北逃。起初军心涣散,人心惶惶,他自己都不确定前路在哪。只是天意弄人,前赴灵武的路上,不知为何,越来越多的将士投奔太子麾下,甚至边镇禁军也紧锣密鼓地调动开来。
       杨国忠嘴角噙着一丝冷笑,心说,这小子运气不错嘛。


       他猜,李亨眼下手握重兵,想必早有称帝的心思。不然,以一个太子的身份,如何能驱使文武百官专心剿灭叛乱?现下唐社稷动荡,正是他夺权的大好良机。
       杨国忠自认心计过人,早已看出端倪。他相信,此时此刻,太子定是心怀鬼胎、志在称帝。
       果然,李亨在灵武仅待三日,便登基为帝,派使者通知蜀中之父。
       这一刻,唐玄宗该作何感想?
       或许大多数人想当然地认为,他必定怒不可遏。权倾天下多年的他,岂会甘心把皇位拱手让人?况且,这场叛乱尚未平定,他又岂会允许自己的太子擅作主张?
       然而史书上的记载却大出人们的意料——唐玄宗竟然表态,“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
       如此大度的反应,简直匪夷所思。这话听上去,分明是在称赞李亨的称帝大义凛然,自己这个做父亲的也十分高兴。


       到底是真心话,还是故作姿态?为何唐玄宗没有责难李亨的举动?
       其实,稍加思索便不难理解。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
       此时此刻,唐朝江山已是风雨飘摇,唐玄宗的儿子李亨手握重兵,民心亦向背离,难道他还会违心地指责李亨称帝吗?
       蜀地孤悬,难保不会有人趁火打劫。如果他与李亨反目成仇,势必会导致朝野分裂,唐社稷立时就会土崩瓦解。作为一国之君,唐玄宗又岂会做出这等鲁莽之举?
       是以,此时此刻,稳住人心,团结力量,才是正理。唐玄宗让步,实乃无奈,也是政治上的明智之选。


       二唐玄宗对李亨此举,又作何打算?
       杨国忠嗤之以鼻,唐玄宗这老家伙!心机太深,语言太假。
       这两句称赞之词,分明是故意讨好李亨。自己名义上退位,实则要求国事仍需禀报;要求李亨尽快平定叛乱,收复京城之后再行禅让。
       这就是跛脚虎扑食,毒蛇穷凶极恶!
       玄宗老儿子,你就不要再做美梦了。安史之乱愈演愈烈,天下已不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如今力在李亨,你就老老实实去养老吧!
       杨国忠暗暗嘲笑,唐玄宗这老家伙,还想着再掌权,做梦!
       然而我们客观地审视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虽说唐玄宗已失势,但正如前文所言,此时的他若是与李亨得罪,引起朝野两极分化,则是对平定叛乱最为不利的。
       所以,他此时的表态和要求,实则也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既面子上让步,又保留实权,好在事件平定后再做打算。
       正因为他让出了表面的皇位,李亨才能顺利统领文武百官专心剿匪。等到收复京城之时,唐玄宗自然也能名正言顺地重新掌权。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你说,事情终究会如他所愿吗?


       三李亨之所以敢于称帝,人心已去
       不得不说,李亨此举极为胆大妄为。在父皇尚在之时,私自称帝,这是何等僭越!
       然则为何他会有如此大的胆量?又是什么原因令他在短时间内得以聚集人心,驱使文武愿意追随他的号召勤王?
       其中缘由,我们不妨来逐一剖析。
       首先,此前唐玄宗昏庸,政事日坏,民心渐失。安史之变爆发之时,唐军溃败、关中沦陷,正是长期积弱所致。
       其次,当唐玄宗出逃之时,朝野一时间群龙无首。李亨身为太子,自然成为众人的精神领袖。
       再次,在李亨北逃的过程中,军心渐固,人心渐归。文武百官自动追随太子东征西讨,正是看中了他才能出众、足以拯救唐朝。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亨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能够凝聚人心、集结力量,实则是因为长期以来,唐玄宗昏庸失政,人心已向背离。正是在危难关头,民心寄托,李亨才获得众望所归的机会。
       至于李亨本人,则也许心中早已蠢蠢欲动,渴望与父亲争夺皇位。毕竟,以他的才能与胆识,若是一直当太子,未免太过委屈。
       也许,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竟会在如此特殊的时机里,得到了这个上天垂怜的大好机会。
       于是,仗着人心向背,他便放手一搏,果然顺理成章地登基成功!
       就像杨国忠所说,这小子运气不错嘛!


       后记
       当我们回望历史,也许会不解,为何唐玄宗不怪罪李亨擅自登基,反而还大方地加以承认,且要求参与朝政?
       我们也会疑惑,李亨私自称帝的举动,难道就没有半点私心杂念?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切合当时大义的吗?
       然而,承认一个令人不解、甚至难以置信的现实,往往需要我们拓宽视野,站在更高远的角度去审视。
       那一刻,对眼看着江山崩溃、社稷动荡的唐玄宗来说,一味责难自己的儿子,不啻于火上浇油。面对大义,他只能暂时隐忍,好聚人心、定江山。


       而对李亨而言,即便他心中确有私念,但那个时代的大势既然如此顺应他的心意,他又有何理由不顺水推舟,一鼓作气称帝登基呢?
       往事不可追,错综复杂的因果,已无从证明。
       但无论如何,这兄弟相争的故事,确实折射出那个动荡时代的惊心动魄。亦使后人不能不思索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无常。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数典忘祖者,后必受其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