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西来说”!我们吃了4000多年的小麦,有些人提出是西亚传进来的,究竟有什么证据?我国本土就不能驯化小麦吗?

“西来”小麦,来源成谜

小麦作为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全世界大约35%到40%的人口都将小麦作为主食。它可以制作成馒头、糕点等食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西亚地区被认为是小麦最早起源和驯化的地区,特别是今天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一带,考古发现了广泛栽培小麦的痕迹,其中最早的小麦考古遗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世界上现在发掘的最早的小麦遗址是肥沃新月地带,距今大约有一万年,也是世界认为小麦的起源和驯化的地方。

此外,世界各地也陆续发现有小麦遗址,土耳其一带发现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小麦种植痕迹,巴基斯坦发现了公元前6000年的小麦痕迹,以及希腊和西班牙地区发现的公元前6000至5000年的遗迹。

而在我国的早期发掘中,最早的小麦种植记录时间大部分集中在公元前4000到3500年,其中以北方居多,比如山东胶州、甘肃东灰山遗址等地,都发现了超过四千年以上的小麦遗址。

但是由于我国小麦出土晚于西方1000多年,以及早期小麦遗址被发掘的地方多数在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联想。

所以关于小麦在中国的起源形成了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小麦西来说,即小麦是在由西亚地区起源和驯化后再传入我国的。

然而现代随着考古发掘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小麦种植痕迹出现在全国各地,小麦到底是“西来”还是“本土”还有待商榷。

同时古人对于小麦的记录也间接证明,中国似乎也是小麦的起源地之一。

早年关于小麦西来,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它是由张骞出使西域所带来的。

抛开将新疆与中国分开的这种论断不提,其实我们只要多查找一些资料就会发现,早在春秋时期,小麦就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食物了。

《吕氏春秋》中提到:“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中出,豨首生而麦无叶,而从事于蓄藏”。

联系前后文可以看得出来,后面的麦不可能指大麦,再结合作物成熟时间可以判断,这句话中的“麦”,指的就是小麦。

之后关于小麦的“身世”之说又再次更新,变成了先传入新疆等地,之后又在北方流行起来的。

事实上,这种说法也是难以得到考证的。目前已知的,我国所出土最早的小麦遗址,位于山东胶州半岛。

1989年,考古学家在福建黄瓜山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碳化的小麦颗粒,通过鉴定得知这些小麦距今已经有4000年。

之后2005年,位于山东青岛胶州半岛赵家庄遗址中,一批碳化小麦被挖出。经过碳十四的检测,这批小麦样本距今大约有4450年,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遗址。

这一发现让小麦的“西洋血统”再次被打破,这小小一粒麦子难道凭空飞跃了几千公里而来的吗?还是跨过了大洋从海上而来?

吃法溯源

持小麦西亚传入说法的人,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小麦的吃法问题。

因为小麦的外壳粗糙,颗粒坚硬,如果像水稻一样将其直接煮熟的话并不好吃,需要将其磨成面粉再食用。而西方对于面粉的食用较多,中国古代对于食用面粉的记载较少。

的确,由于水稻这一耕作了上万年,且已经驯化成熟的作物存在,中国人更喜欢粒食,对于其他的可以用作主食的农作物似乎少了些存在感。

但是较少并不代表没有!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石磨盘和杵臼,他们帮助人们将小麦捣碎。而在公元前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使用砂轮、轴承、支架、摇柄等工具用于研磨。春秋时期,石磨就已经出现了。

此外,中国人对于粉面食品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对于早期的面食,我们可以统称为糗和酏(yǐ)。

通过《孟子》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糗是指被炒熟的面、米或者是糊状亦或块状的面食。

酏指的是发酵过的饼子,当然那时候的发酵技术不可能与现在相比,专家猜测可能只是与唐代的胶饼类似,是面粉有了粘连的性质。

其实除了研磨成面粉,古时候云南和西藏的一些地区的人们还习惯于将小麦置于火上,烤至焦香时食用。

这种方法在新石器时期便已经存在,因为它不仅吃法方便,也使得食物可以适应这些地区的气候易于储存。

追史溯源,我国对于小麦的做法多样且古老,若是将小麦的食用方式作为起源的依据不免有些牵强了。

自古以来的农耕大国

对于中国小麦的溯源问题,除了历史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小麦的生物特性问题。

小麦并不是可以自然物种进化得到的,而是经过不同的植物杂交获得。野生的一粒小麦和山羊草传粉后进化得到了二粒小麦,而二粒小麦又和粗山羊草再次杂交,才能得到粒大饱满的传统小麦。

所以西亚地区广泛生长的一粒小麦、二粒小麦还有山羊草,也成为了证实它是小麦产地的原因之一。

然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都是农耕文明,拥有丰富的农耕历史,多种多样的地貌气候也让我们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的部分考古学家就认为,黄河中上游及其部分高原地区就是我国变异小麦的起源中心,依据就是我国黄河流域就有粗山羊草的分布。

并且调查研究的进行,我们在这些地区也先后发现了小麦原始栽种和半野生小麦的痕迹。

此外,云南和西藏的一些地区也发现了半野生的小麦。

云南的原始栽培 小麦被当地居民称为铁壳麦,适宜小面积的区域栽种,并且易于保存。西藏地区的半野生小麦常常混在冬麦田中,但是一般被当作杂草处理。

近年来,在新疆伊利等地区也发现了大面积的粗山羊草群落,这更加激励了相关学者对于小麦起源的研究。

经过遗传学专家和生物学专家的证实,上述三个地方的半野生小麦都具有自身进化,由野生型演变为栽培型的完整谱系和依据。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我国其实并不缺乏驯化小麦的条件和作物驯化经验。

毕竟在小麦出现之前,我们聪明的祖先就已经有规模的开始种植水稻。对于北粟南稻的农业格局,我们在8000多年之前便已经存在了。

结合上面的历史因素,中国的小麦是自主起源的可能性更大。

或许是当祖先们发现了口感更好的小麦时,便将其“驯服”然后大面积种植来取代了粟的地位。

真假难辨时当保持本心!

不仅仅是小麦,现在越来越多的东西被大肆宣扬为“外国进口”,比如说青铜冶炼技术,比如说驯马技术......

似乎只要是外国出现过,又在中国出现时,便要披上一层洋外衣。

而还有一部分人是将中原与新疆等地割裂开来,打着历史的旗号公然挑战祖国领土统一的权威。

这样推崇西亚、欧洲的溯源历史学说,便常被叫做“内亚史观”。

欲亡其国,先灭其史。以另类的观点哗众取宠,颠覆传统观点,背后也许就是那些不怀好心者满满的恶意。

我们应当警惕这样的观点,特别是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物理的战争不会轻易的发动,但是一场文化的战争早已悄然拉开,思想的入侵才是悄无声息的。

闲暇时浏览网络早就成为了男女老少的消遣,一些言论便会被有心之人歪曲引导,特别是在个别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用放大下,真相一不小心也许就会被掩盖。

所以,随着科技的越来越发达,我们更应该保持自己的清醒,客观的看待事物的发展。

而对于一些悲观或是片面的历史说法,我们更应该保持自身的文化自信。

也许有人反驳少了一颗小麦就没自信了?

以小见大,文化自信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次次的动摇也会积少成多。

所以我们要对这样的思想入侵坚决说不!保持本心,客观言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