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多人还没从Sora(OpenAI公司最新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可根据文字生成逼真的AI视频)带来的震撼中走出来,有些人已经被AI卖课上了一课。

据报道,某自称名校博士的网红通过售卖AI课收入高达数千万。但随着舆论的发酵,其AI课程陷入争议,课程被全网下架,个人视频号也被禁止关注。无独有偶,在电商、社交平台上不乏有Sora的付费“教程”“解读”,售价在几元至近百元不等,但近日再次在相关平台搜索“Sora”发现,页面显示并无相关主题内容。

“只要三周时间,就能帮助大家从小白变大神”“直播间下单只需299元课程就能‘全包’”,短时间、低成本,却能让你飞速领略甚至掌握新兴技术,或许还能凭借它赚得好几桶金,不可谓不诱人。但多位购买过AI课的网友对课程不满,表示课程内容太“水”,网上就可检索到,几乎没有原创内容,纯是浪费时间;还有些广告浓度过高,到处是进一步诱导付费,暗示升级到他的高阶课。本想走上学习的道路,没想到先掉进了收费的套路,最后可能一无所获甚至被灌输错误的观点。

Sora尚未公开发布,卖课却先行一步,想想多少有些讽刺和无奈。回想近年来,每当有新概念、新事物、新业态出现,总有所谓的知识付费课程先“领跑风口”。从区块链、元宇宙,到ChatGPT、Sora,虽科技创新的前景难以捉摸,但难以检验真实有效的课程总能“及时报到”。

AI技术迭代之迅速,不断冲刷人们的认知。为了跟上节奏,保持对新技术的了解和学习,对于已经逐渐习惯知识付费模式的人们来说,“买课”算得上一个经济便捷的选择。再加上,层出不穷的专业术语巩固了技术壁垒,更为其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人们无论是想要弥合信息差带来的不对等,还是想抓住技术风口和机会,提高自身职业竞争力、拓宽职业维度,抑或是对抗技术叠加现实产生的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焦虑和strong style="max-width: 100%">这些课程都切实击中了他们实际中的和心理上的需求,但它们同样也反过来加深了这种想法。

互联网时代,本就不乏具象和抽象的事物成为商品。AI势头正盛,个人或平台想跟上浪潮,有所动作或推出产品,也是自然的市场行为。面对难以预测的趋势,人们想要快速融入、尽快掌握,也无可厚非。新技术出现带来迷茫感与冲击下产生失控感是必然的,人们总要做点什么积极应对。但针对市场上良莠不齐甚至套取隐私的各类相关产品,仍需要警惕和甄别,市场部门也应加强监管。

AI技术变革势必会为社会发展带来一课,结果或许是行业重塑、产业创新、观念转变等等。但其从出现到落地应用,会经历一个长期的、充满变化的且难以完全把握的过程,如何对待这个过程且身在其中该如何自处,是每个人需要审慎和冷静思考的。而当AI逐渐介入生活,如何构建良性的消费场景,明确界限和红线,同样需要进一步探讨。

来源:光明日报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