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英国工厂学校产生的原因

1.滥用童工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随着工厂制的确立,工厂主在节约成本和提高利润率方面发现了童工剩余价值,加上立法保护的缺位和当局对童工问题放任自由态度更使滥用童工普遍化、合法化。18 世纪末的《济贫法》曾提议让年满 5 岁的童工就开始工作,时任首相小皮特更是在怀特布莱德最低工资法案的演讲中称该法是他心目中伟大工厂儿童制度的开端,自此,滥用童工从默认趋向于公开化。

在当局自由放任政策的指导下,工厂儿童数量持续增多童工为英国纺织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以遭受着毁灭性灾难为代价的,大机器在提高生产效率和简化劳动工序的同时将儿童拉入到了血汗工厂的漩涡当中,19 世纪的工厂带给童工的唯有荒芜的智力、羸弱的身体和随时有可能被错误道德观引入歧途的前途和命运。

童工的悲惨处境还包括工厂超时劳动挤占了他们受教育的时间,除受到工厂主的压迫和摧残外,他们的智力发育状况和道德水平令人堪忧。这些孩子在周内忙于劳动,一下班就拥回宿舍睡觉,此外他们别无剩余的精力学习。也不愿去教堂做礼拜,原因是害怕自己衣衫不整会遭到人们的嘲笑,所以每逢周日大街小巷就挤满了这些调皮的孩子,他们向路人丢石子,用一些不堪入耳的言语咒骂别人。

在卑鄙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就听惯各种下流话,很容易就沾染酗酒、斗殴、赌博的恶习,由此引起的道德沦丧等问题日益凸显。“所有的罪犯有一半是 15 岁以下的,仅仅一年内就有 90 个十岁的罪犯被判了刑,其中有44人是刑事犯。混乱的性关系看来几乎是普遍的,而且这种关系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2.《工厂法》对童工劳动和受教育权的保护

19 世纪英国工厂立法,首先集中于解决童工问题。综观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对童工年龄、工作时间和教育状况的规定。着重阐述纺织业领域的针对童工的工厂立法,不仅是因为纺织业是工业革命的传统产业,更是因为纺织童工的生活被视作为下层儿童童年生活的典型,加上 19 世纪多数工厂学校是纺织领域的工厂主自愿或被迫遵循《工厂法》规定的条件下开办的,所以各个时期《工厂法》的颁布在推动工厂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完善童工教育状况方面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3.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兴起

学者格特鲁德·沃德(Gertrude Ward)宣称 19 世纪英国童工能否受到良好的培养和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教育直接取决于受雇的本质。如前所述,自然经济解体打破了旧有的经济关系,让幼小孩童去工厂做工往往是单亲或贫困家庭弥补家用的必要手段,因此对 19 世纪的英国儿童来说劳动是必须的,教育则可有可无。

半工半读体制的运用与其说保护了他们不受工厂主严苛的剥削,倒不如说是另一种让儿童继续呆在工厂的掩护性机制,对于半工半读的所有讨论始终落脚于社会意义,而这正源自于政府最初在行为和秩序意义上的考量。

工厂学校的历史意义

1.工厂学校一定程度上庇护了十九世纪英国童工

19 世纪,遭受大工业残酷剥削的儿童日益成为政府保护的群体,虽然政府干预得并不彻底但毕竟使童工免遭过度剥削,从 1833-1870 年间工厂儿童教育的立法过程中便可看出这种庇护性意图。

18 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如何在确保人文关怀和榨取儿童价值之间寻求平衡曾是一个令英国头痛的问题,作为半工半读制代表机构的工厂学校至少在形式上化解了这一矛盾。虽然工厂学校在多大程度上庇护童工已难以考察,但我们可从半工半读制度被推行的程度上略知一二。

19 世纪半工半读学制在工业区的普及无疑推动了工厂学校的发展,因为在当时半工半读学制已经成为雇佣童工的伴生性条件,无论工厂主开办学校的初衷是源于慈善还是只为方便地役使他们,半工半读学制都是一种可被实施的庇护性意图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庇护性意图被雇主广泛接受,直至 19 世纪末“童年”概念的出现、童工价值的降低和英国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人们才意识到工厂学校实际上是一个打着教育旗帜的谎言。

2.开办工厂学校是工厂主培养未来工人的早期实践

陈晓律教授认为雇主对社会政策的态度与工人完全不同,他们关注的不是工人的生存状况,而是他们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这两个经济利益对立的集团,又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利益的一致性,因为劳动力的素质和自身再生产的情况关系到生产效率和雇主的经济利益。

因而雇主希望的社会政策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适合现代化生产的劳动力; 1858 年,大工厂主阿克罗伊德也曾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意识到一个受过教育的体力劳动者会比无知的工人更具有价值,他坚称为了满足每年增加的国外竞争,英国工厂主将需要那些经过训练的,有教养的和怀揣技能的工匠的帮助。

工厂主开始关注童工教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成年工人自身已养成的诸如自由散漫、不守时等工作习惯不是很容易被彻底改造,故他们认为倘若现在便开始注意提高其“未来工人”的劳动素质,那么今后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质量便会大大提高。

就像注重慈善教育事业的工厂主会要求孩子在结束工作和来工厂学校之前回家清洗整理一样,为的是让他们在学校养成注重个人卫生的好习惯。”虽然工厂主起初建立学校最多是为得到童工的廉价劳动力,但雇主确实在创办工厂学校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对童工教育立场。

工厂学校发展的坎坷历程有助于说服工业家们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它的存在部分地转变了工厂主对于学校教育的态度。

随着 19 世纪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改革后政治地位的巩固,工厂资产阶级更加深了对童工教育观念的转变,他们推动当局通过《1870 年福斯特教育法》,在法案中以阿什沃思为代表、开办工厂学校的雇主们就某些教育观点和责任归属议题提出过见解,这些见解最终被纳入到了法律条款的考量中,许多问题还在实践中获得了解决。正是工厂主态度的所有变化在 1870 年之前占据了童工教育的主导地位。

3.工厂学校的设立有助于推动英国教育的世俗化进程

19 世纪初,宗教教育被雇主看作是必不可少的,甚至连最讨厌教会和无宗教信仰的厂主也推崇让童工接受宗教教育,因为这是令工厂儿童变得顺服的道德工具,伯里的纺纱工托马斯·凯说过“成为一名教师不可或缺的条件应该是一个具有道德操守的人,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一名信徒”。

随着1829年《爱尔兰天主教解放法》的颁布,一些工厂主如托马斯·库克就“考虑到曼彻斯特工人中有很多是爱尔兰天主教徒,为照顾他们感受就没有使用《圣经》和新约书”。另一些工厂主也开始公开憎恶教义和反对建造教堂,像无神论者欧文对幼儿工厂学校的教学内容遵行着纯粹的世俗化。

他认为一个孩子,在早年应该了解的是事实,而不应浸染于深奥的教义中,教育将要促进每一个人的幸福,而不会因教派、党派、国家或风土气候有丝毫例外。1843 年,大工业家贝兹利先生在接受麦克里医生的询问时,也明显愿意继承这种‘纯粹的世俗教育体系’。

19 世纪中期宗教解放法令的颁布更是推动了英国教育世俗化进程,加上《工厂法》剥夺了不同教派父母为子女择校的权利后,摒弃纯宗派性质的课程,将其局限于圣经故事和教义方面成为了大多数工业家的共识。

4.工厂学校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过贡献

19 世纪的工厂学校为工业区的教育产生过某些积极的影响,大多数工厂学校除招收童工外还吸收附近贫苦儿童入学。19 世纪 30 年代,约翰和乔森纳·卡尔弗特在沃利的精纺毛工厂内开办工厂学校,附近柯克代尔工业学校的孤儿和流浪儿也来这里上学。

1835 年,柴郡威姆斯洛的撒缪尔·格雷格先生的学校有近 1/3 的学生与他的工厂毫无关系。一些模范工厂学校还在历经百余年演变成为为当地儿童提供教育最主要和最优质的学校之一,最有名的当属南约克郡哈利法克斯阿克罗伊德家族的科普利工厂学校。

19 世纪英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形成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下层儿童的教育发展史,1870 年工厂学校在汇入于英政府对现有教育资源整合的大流中后,正式宣告了工厂儿童教育时代的结束。工厂学校凸显了政府从自由主义到适度干预政策的转变,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既庇护童工又继续雇佣他们的矛盾心理。虽然学校表面上来看是对童工的一项福利,但从教育角度来理解却带有讽刺意味,因此,没有眼泪值得凭吊它的逝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