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日与朝廷拉锯的贫苦农民,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和遭遇又是如何谁又能了解江湖般复杂的宋朝社会
       一九九年,北宋的开国之主赵匡胤实行“杯酒释兵权”,试图削弱将领的军事实力,避免武人暴动。这一举措使军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削弱了军队实力。与此同时,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士大夫得势,军队地位下降,战斗力也日益衰弱。
       这曾经引以为傲的武力,如今只剩下摇摇欲坠的外壳。而北方的辽国和西夏虎视眈眈,时不时小打小闹一番。每每边关告急,朝廷上下也只能慌里慌张的不断输送银两,妄图换取短暂的和平。


       一、连年灾荒:百姓愁眉不展,官场乌烟瘴气
       当北宋进入开国150年后,一场场的天灾接踵而至。1025年,山东地区爆发蝗灾。蝗虫成群结队的游荡,无数的庄稼田地变成黄土一片。与此同时,瘟疫席卷汴京等地,百姓四处哀嚎。
       接下来的10年,山东、河北再次发生饥荒。穷困的农民为了活命,只能啃食树皮,榨取浆汁充饥。不少白骨暴露在黄土之上,死者无数。这些灾荒让宋朝的已经脆弱不堪的政权更加岌岌可危。


       在民间传说中,北宋当时流行一句俗语:“活在宋朝真倒霉。”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灾情的不作为,更让百姓不满情绪高涨。朝中官员纸醉金迷,照样吃喝玩乐。一边大肆敛财纳贿,一边将赈灾开支中饱私囊。农民们心中只剩下满满的厌恶和失望。
       “他们躺在锦帐之中,不知民间疾苦!听闻赈灾银两,老爷们笑得合不拢嘴,那些银子不知又进了谁的口袋。皇上圣明,怎么就养了这群狼子野心的妃子!”村子里一位饱受饥荒折磨的老农愤怒地说。而这时,山东地区已经开始酝酿一场足以撼动宋朝江山的起义......


       二、茶山起义:血雨腥风中的绝望与苦难
       102年,山东文登钱巨源家的佃农王禅因家人饿死,起兵造反。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王禅茶山起义。
       王禅本人悲惨的命运注定他此生不会幸福。王禅年幼时父母双亡,只得沦为佃农,辛勤劳作度日。如今灾荒连年,田地荒芜生不出粮食,恶霸地主还要无理取闹,无奈之下只能卖身做仆从度日。
       最终,他的妻子还是死在了饥荒中。“我们辛勤种庄稼,为什么就不能活命为什么钱老爷家里金碧辉煌,而我们连口饭都吃不上!”亡妻临终前这句话深深刻在了王禅心里,终于,他激起了反抗之心。


       那一天,王禅带领几个佃农袭击了钱家的庄园,接着四处存粮分给乡亲。事情迅速发酵,不到半个月,王禅聚集了数万兵马,声势浩大。随着队伍壮大,王禅也偶遇文人上官仲方,后者告诉王禅,如此壮大的队伍,应当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王禅想到自家那座茶山,当即定名为“茶山军”。
       茶山军迅速攻占了邻近的沂州和莒州等多座城池,宋廷派兵前来讨伐,屡次失败。在这期间,王禅还多次上书朝廷,痛斥官吏贪污腐败的行径:“今州县官吏大奸小恶,残害良民!”然而手上却没有丝毫留情,他大肆烧杀抢掠,人心惶惶。很多无辜百姓遭此横祸,也开始痛恨这个歹徒。
       “我们那里的庄稼都被王禅烧了个干干净净,我老婆更是被那混蛋毁容......唉,真是万分委屈啊”。一位老人叹道。终于,宋廷决定采取杀一儆百的做法,派遣名将种世衡讨伐。种世衡深入敌后包抄,王禅毫无防备,部众死伤过半。不得已之下,王禅只能挥剑自戕。起义以失败告终。


       三、莲花山起义:豪强对决的血色漩涡
       茶山起义虽然失败,但一连串震荡宋廷的起义依然此起彼伏。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今重庆地区爆发的王小波起义。那是一个刚刚步入四十岁的中年男子,面容英武,性格中正,名叫王小波。王小波是一个里行,在段德昌手下效力,打理着地方的财政征税。
       这一年,王小波经营的蜀北地区遭遇兵燹,百姓死伤无数,王小波自身也屡遭段德昌的责罚。“我们明明是受害者,为何还要挨打”王小波很不解。一次里行聚会时,地方豪强更是口出狂言,要“分尸”饥民。王小波再也忍无可忍,当即起兵造反,不到半月时间便聚集了五万余人。


       确立了声势后,王小波便率军围攻州县,杀死了不少豪绅土豪。愤怒的他宣称要“灭绝豪强”,重新分配土地财富。很快,他便攻下重庆、夔州等地。在战斗中,王小波亲自上阵杀敌,身先士卒。士兵们对他也极为拥戴。
       与此同时,原本在甘肃征战的名将吴玠奉命西征。吴玠原本对蜀地也颇有不满,这次便下定决心要一举歼灭王小波。
       两军在涪陵展开惨烈决战,王小波勇猛无比,几度杀到吴玠身边。吴玠心有不甘,脸面无光。这时,部下奉上新锻造的黑矛,吴玠心中暗忖:“这王小波奸诈古怪,必将死于非命!”遂命手下以黑矛暗算,王小波中计,一命呜呼。


       起义大军一蹶不振,吴玠趁势全歼,史称“涪陵大捷”。然而时过境迁,这段历史在后世的叙述中却不那么光彩。民间流传,吴玠因嫉妒王小波战功,所以暗算这个民族英雄;王小波为了争取百姓福祉而献身,是一位可敬可佩的义士。甚至有人将其迁祀为神,世称“王公”。
       而此时的宋廷内部,也进行着不为人知的激烈角力。此战的胜利无异于让吴玠一战成名,若是功高震主,那对之后的局势将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


       四、方腊起义:血洗都城的疯狂复仇
       随后而来的,是震惊全国的方腊起义。1129年冬,金兵突袭汴京。这座昔日繁华的东京沦陷了。宋朝的两个帝子被金人掳走,朝廷南迁,元气大伤。
       而此时正值北方的荒年,百姓死伤惨重。福建莆田人赵彦明和两个儿子在流亡中饿殍填野,尸骨无存。独留幼子歪歪斜斜的活了下来。他就是后来的方腊。
       “他当时只有7岁,面黄肌瘦,与尸骸混在一起......我们简直不敢相信他还活着。”有人如此描述幼小的方腊。
       然而命运女神对方腊并不友好。7岁开始,他沦为苦役,后来幸运一点,进入了一个寺庙当和尚。然而16岁那年,他还是遭遇了惨剧——寺庙老僧非礼未遂,将他打得半死。方腊在绝望中逃了出来。


       从此开始流亡生涯的方腊,行至池州。此时的池州已经沦陷三年有余,金兵机要文件到处张贴,令人神伤。方腊心中怒火更甚,偶尔见到金人辱骂汉人,就忍不住与其殴斗。池州百姓也颇为同情他的遭遇,都称他是“歪脖子和尚”。渐渐的,这位英勇的僧人在民间声名鹊起。
       终于,在1134年,方腊决定举事。“我一定要为那些饿死的父老乡亲们报仇雪恨!”他暗下决心。在佛教居士的帮助下,他迅速招募了数千人,高举大宋旌旗,向金兵发起进攻。
       当他攻克泗州后,有人惊呼:“和尚居然能战胜王侯!”几日之间,声势浩大的方腊军一直杀到扬州。此役方腊大破金兵二万,声威大振。


       然而方腊的复仇之心越来越浓。他对江南富户的仇恨更甚,下令士兵劫掠无度。有的文人官僚遭遇杀戮,尸体暴尸街头;富户的家产被洗劫一空,妇女也难逃淫辱。
       “太残暴了,和尚不再是和尚了!”有目击者如是感叹。终于,朝廷决定出兵剿匪。此时的方腊已经传染了疥疮病痛,身患绝症。最终在清流江之役中,方腊病故,起义以失败告终。
       然而他的一生却饱含传奇色彩。后世对他褒贬不一的评价也颇具争议,这位仇杀如麻、不择手段的魔僧,一次次地在中国历史上复活。


       结语
       宋朝的农民起义像一首未完成的史诗,充满曲折与跌宕。他们的绝望与复仇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不断上演。
       我们似乎永远也无法完全了解那些仗义执言的英雄,究竟在想什么。时过境迁,只剩下模糊的影子。唯有沉默的文字,提醒我们不要遗忘历史的伤痛。
       也许,终有一天牺牲的先烈们可以重见天日。我们会记住他们嘶吼的愤怒,哭泣的绝望,以及那一腔热血正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