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一个著名的政治家,被誉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他出身于贫农家庭,却有着独到的政治眼光和理想抱负。他在1591年统一日本后,信心大振,便想着“统一世界”。 在征服朝鲜之后,这位雄心勃勃的政治家便想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征服中国。他曾在给自己小妾的信中写道:“在我生存之年,誓将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这是多么自信而狂妄的话! 然而他想将日本的都城迁到北京,这我们很容易理解,但是他为什么说自己死后选择被葬在宁波呢? 一、丰臣秀吉对商业“情有独钟”

丰臣秀吉的政治思想虽然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局限,但同样也有他打破局限的一面。 他政绩斐然,其中显而易见的就是他对商业的重视。他的商业思维基本传承自前朝,但他建立了新的封建体制,确定士农工商这四个等级的人明确的身份。实施奖励新兴工商业,支持城市的发展的措施,使武士集中居住在城市中。 这在当时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 略通中国古代史的人大概都知道,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格局是重农抑商,然而丰臣秀吉却能够在重重雾霭之中窥见商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谓不高明。也许正是这种对商业的青睐,使得丰臣秀吉对宁波十分向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世界上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够逃脱利润的吸引。 二、宁波“风景独好” 宁波是隶属于浙江省的一个城市,在东面有舟山群岛作为天然屏障,北面濒临杭州湾,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发展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天然优势,自古以来就有义利并重,重视商业的文化传统。 宁波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这座城市最早的时候称为明州,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商业发达,在唐朝时已经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是全国最大的开埠港口之一,与日本、高丽等国家都有非常频繁的贸易往来。 宋朝,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与文人使之形成了“耕读专家、商儒并生”的思想传统,宁波在文化与经济发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海外贸易的繁荣,明州成为了著名的港口城市。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防止沿海倭寇对他的统治造成威胁,下令实行海禁政策,除进贡之外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进行商贸往来,但却保留了明州这个商业与外贸发达的城市为通商口岸,并且改明州为宁波,意寓着“海定则波宁”,宁波便被赋予了政治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意义。 当时的宁波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往来与沟通交流的窗口,负责了大量的对外贸易,日本人如果想进入中国朝贡和贸易,必须经过宁波这座至关重要的城市。在这里还发生了长达百年的“争贡之役”。 宁波的繁华富庶就像一块蜜糖,无数日本人慕名而来,只想一睹它的风采,甚至很多日本人认为这就是大明王朝最繁华的城市。 就这样,宁波成为了日本人向往的天堂,它是日本人心中的“圣殿”。 丰臣秀吉自然也不例外,他有着商人对商机的天然敏感度,他看到了宁波有着诸多贸易的便利条件,可以获利颇丰,而且距离日本也近,便于遥控指挥,所以他选择了宁波。 三、这也是一场误会 除了商业上的原因之外,在丰臣秀吉的印象中,宁波还靠近天竺[印度]。丰臣秀吉是十分尊崇佛教的,他从政期间曾下令保护佛教寺院,压制天主教的传布与发展,还迫害西班牙教士,开启了日后禁教锁国之先河。 丰臣秀吉认为,选择了宁波便可以更好的接近天竺,接近佛教,有利于他的政治统治与思想控制。而且宁波还接近北京,接近他梦想中的都城,他可以更好的控制全国的政治,将全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然而这实在是一场误会,宁波与天竺之间隔得可不止十万八千里。也许是因为唐代以来佛教在中国广泛流传,尽管经历了宋朝的三教合一,宁波也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了佛教的气息。 在当时消息闭塞,交通不便,科学知识不发达的年代,这一切又显得合情合理。 宁波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散发着商业与宗教的诱人气息,引得无数日本人神往,这样的宁波在当时谁会不喜欢呢? 结语 苏轼曾有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固然是豁达乐观的自我宽慰之言,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丰臣秀吉对宁波情有独钟的秘密。 在繁荣富庶的社会环境、利益的吸引、宗教的称心合意、能够满足心中征服世界的政治野心这些条件的吸引下,丰臣秀吉以沉醉的目光凝视着宁波,幻想着他的天堂,然而这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