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关村之于北京,是不折不扣的高精尖、硬科技的代名词。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中关村科技园不仅在北京多个区布局,其运营理念和发展路径也被“复刻”至天津、河北等地。在天津,于2016年11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如今已发展壮大。截至2023年年底,园区企业注册数突破5000家,园区内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59家,全口径税收达12.1亿元。

发挥京津产业优势促进高科技产业集聚发展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起步区规划占地为10.3平方公里,是一个超大园区。4月1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媒体采访团来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探访时发现,经过8年的发展,园区内高新企业云集,涉及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园区内,几乎每家企业都有一栋独栋写字楼作为办公区,为企业展示、交流、仓储等提供充足的空间。

飞腾芯片、净零能耗建筑、智能装配式装修、用于商业表演的无人机、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机器人……展厅内,园区高科技企业的拳头产品集中亮相,令人赞叹不已。“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是我们的主导产业。”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公司总经理助理李琦介绍,于2016年11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的园区,已建成产业载体70万平方米。在京津两市支持下,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践行“机制协同、政策协同、产业协同、服务协同”的协同发展模式,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服务北京来津企业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

吸引在北京研发的企业来天津落地转化,是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首要使命。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以及中发展集团、北京中关村信息谷等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下,科技园把中关村的高精尖产业优势、科研优势、人才集聚优势、创新创业成功经验与滨海新区制造业产业基础、海空两港优势、成本优势、空间优势等联合互补,重点承接北京科技创新和研发转化。

经过8年的发展,园区成效亮眼。据统计,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从2017年的396家增加到2023年超5000家,年均注册企业不少于700家,年均增长率为52.55%;累计注册资本金从2017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451.49亿元,年均增长率81.53%。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园区的发展,在北京研发、来天津进行成果转化的企业也越来越多。科技园累计为中智科技、威努特、科芯科技、致导无人机等北京来津科技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与转化应用场景,北京和天津联合研发,共同形成了协同创新、产业链互补、产业集群,共同高质量发展局面。

截至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库从2019年的12家增加到2023年的193家,年均复合增速超100%;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9年的19家增加到2023年的259家,年均复合增速91%;天津市雏鹰企业从2019年的7家增加到2023年的145家,年均复合增速111%;瞪羚企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和能人居、迈基生物、杰瑞石油、北交智慧等4家企业成为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从2020年的1家增加到2023年的12家,其中专精特新“种子”企业3家,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

园区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营收由2019年的4.3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2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02.29%。全口径税收由2017年的1.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2.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8.69%。

借鉴中关村模式推动先行先试政策辐射

园区发展,政策先行。2017年,园区拟定了《关于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设立北京中关村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的建议》,以此为雏形,2018年,天津市正式公布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参照中关村经验,天津市及滨海新区先后出台《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措施》《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措施实施细则》《进一步推动滨海中关村高质量发展措施》等政策,对园区发展给予全方位支持。

2023年中关村发展集团与天津滨海新区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快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发展合作协议》,进一步完善政策协同机制,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在科技园叠加覆盖。

同时,园区充分链接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搭建了金融、人才、市场、技术、知识产权、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服务平台。集聚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法庭,形成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全链条。

此外,园区打破滨海中关村零工业用地限制,打造天津市首个M0新型产业用地——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科技园将按照三分之一市场化租赁、三分之一定制长租、三分之一企业自建的开发建设模式,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为主导产业,实现园区“研发孵化+总部办公+小试中试+生产应用”全链条布局,进一步扩大滨海中关村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潜力和空间。

文/本报记者刘洋

案例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落地天津胸科医院

成立于2014年的零氪科技来自北京,是一家数据驱动、AI赋能的医疗科技公司。2016年零氪科技天津公司成立,并正式入驻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零氪科技的发展完美地诠释了“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发展路径。

“我们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人工智能辅助产品需要大量的临床验证,在选择合作医院时,我们和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天津胸科医院达成了合作。”零氪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公共关系总监郭晓龙介绍,通过京津两地研发人员的努力和天津胸科医院的支持,公司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上万例患者数据的深入学习和训练,搭建了京津冀首个肺小结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用于肺癌的筛查和治疗。目前,产品影像科、胸外科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以肺癌的确诊和治疗为例,以往几百层的CT影像资料,为避免漏诊和误诊,医生需要耗时很久筛查患者的结节数量和良恶性,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但对结节的判断并不容易,往往需要年资较高、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顺利完成。”郭晓龙介绍,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通过大数据的学习积累,能非常快速地识别结节并进行良恶性的判别,准确率也达到三甲医院的专家水平。

“我们公司很多工作都是项目制的,需要经常往返京津,常有人问异地工作是不是很辛苦,可实际上我们没有把京津两地当成是两个地方,京津距离很近,交通也很方便,滨海到北京南的高铁一个小时,天津到北京南半个小时,甚至在南站附近的同事来天津公司比去北京公司还要方便。”郭晓龙笑着说。

全系列工控安全产品应用于多个重要行业

北京威努特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工控安全行业领军企业,以自主研发的全系列工控安全产品为基础,为电力、轨道交通、石油石化、市政、烟草、智能制造等国家重要行业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纵深防御解决方案和专业化的安全服务。

威努特是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园区内从北京来津的重点企业。在京津冀协同国家战略背景下,天津威努特于2017年成立于天津滨海中关村。“虽然对外说是天津分公司,但对我们自己来说,天津公司更像是北京公司的部门,按照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思路,天津威努特承担了多个品类的工控安全设备产线的落地,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业物联网等多个工业场景。”北京威努特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黄敏说。

总体来说,天津威努特承担着全公司四分之一的研发任务。对天津公司的核心科研人员来说,相比北京,天津在落户、人才政策等方面更具吸引力。王方立是威努特公司从京来津的科研“种子选手”。在2014年加入威努特后,于2017年跟随研发团队来到天津发展,目前,王方立负责网络安全检测、轨道交通、物联网接入网关三个产品线的研发任务,并于2022年获评“天津滨海新区杰出科技人才”。

“其实,最开始吸引我来津的原因是人才政策,除了最具吸引力的落户外,天津还为我们提供了人才公寓。”王方立介绍,经过几年的发展,他和威努特多名科研团队成员已在天津安居乐业。

本组文/本报记者刘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