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印度苏菲派自 12 世纪以来经过几百年的繁荣期已经成为印度社会一只重要的宗教势力,尤其在莫卧儿帝国的阿卡巴时代,由于帝王的支持使印度苏菲派在印度社会大放光芒。

到 18 世纪时,在莫卧儿王朝统治后期,印度苏菲派一改前期的显赫身份,成为伊斯兰教内部的普通派别。18 世纪对于印度来说是一个暗淡的时期,从多方面的观点来看,十八世纪是印度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在社会习惯上、在政治上、在宗教和艺术领域里,我们都进入了一个因循守旧.传统衰败的境地。印度苏菲派也因为种种原因没能逃出整个时代昏暗局面,开始失去往日的光辉

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导致印度苏菲派的衰弱。内因在于印度苏菲派到 18 世纪时失去了对民间的控制力,教徒的分离和流失使苏菲派自身分裂。外因是由于政治力量打击和有意削弱,使印度苏菲派的活动严重受阻。

印度苏菲派在社会上发挥作用一方面依靠的是民间力量的拥护,由于得到封建君主一定的支持,其影响力越加扩大,这是印度苏菲派有别与其他伊斯兰世界里的苏菲派的一个特点。

所以作为印度苏菲派发展的重要两个部分,伊斯兰的政权统治支持与否和苏非穆斯林的群众数量多寡都能决定它的兴衰情况。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造成 18 世纪印度苏菲派衰弱的原因,

奥朗则布的打压

就统治者的支持而言,莫卧儿王朝统治前期,可以说是印度苏菲派的社会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阶段。尤其在阿克巴大帝统治时,苏菲派得到极大推崇。

在年轻的时候,阿克巴就仰慕一位契什提教团的苏菲圣徒。”继位之后的阿克巴对印度苏菲派十分支持,具体表现在印度文化中,无论音乐、文学,还是绘画、建筑都有不少苏菲大师作出过贡献。

传统苏菲派是主张与世俗君主保持一定距离的印度苏菲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不可忽视君王提供的诸多便利。莫卧儿王朝的早期帝国时代对于宗教上的政策是极为宽容的,由于接受印度苏菲派提倡的融合思想阿卡巴大帝广开言路,使印度社会各派宗教思想迅速发展。

但是,教派林立,思想自由,引发印度教内部复兴的势头。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带给帝国后期的是思想混乱、穆斯林优势渐失的状况,所以继位的统治者不得不制定政策改变这一现象。

莫卧儿帝国晚期,奥朗则布上台,他是一位品德严谨、果敢能干的统治者但”作为一个行政官他失败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也失败了。奥朗则布之前的莫卧儿君主,在宗教政策上都有一定的准则。

对于印度的宗教环境,伊斯兰教作为统治阶级需要考虑统治下的印度宗教教徒,印度苏菲派的活动是印度民众了解伊斯兰教的一个途径,在苏菲的引导下吸引大批的印度教徒改宗。

莫卧儿帝国的前期君王们多数是支持印度苏菲派活动的,虽然没有制定具体的法律条文来规定印度教徒的改教,但宗教宽容的政策稳定了帝国统治的基础。奥朗则布上台则首先把制定新宗教政策作为继位后的首要任务改变了这种宗教传统。

偏激固执的宗教政策使“印度教徒不是奥朗则布正统派唯一的牺牲品,什叶派也被他逊尼派的偏执所排斥。

奥朗则布统治时期是伊斯兰教正统派的兴盛时期,正统势力之下此前盛行的自由思想被逐渐铲除,宣扬融合思想的苏菲们则成为朝廷对穆斯林社会在印度衰败感到愤怒的牺牲品,印度苏菲派长期致力于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融合的努力遭到致命的创伤。

奥朗则布的倒行逆施不仅迫害非穆斯林,还迫害伊斯兰教内部的非逊尼派派别,印度苏菲派不仅因此走向衰落整个莫卧儿帝国的繁荣兴盛至此也开始向衰弱转变。

总之,在奥朗则布的宗教歧视下,莫卧儿帝国前期实行的宗教宽容已经消失殆尽,印度苏菲派遭到来自统治者支持下的正统派的打压。

苏菲大师遭到迫害苏菲派宣传思想的小册子和著作被烧,苏菲建立的修道堂遭到破坏,都使印度苏菲派的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自由、融合思想成为正统派极力打击的宗教势力印度宗教再次成为统治者巩固统治需要扫除的障碍。

所以无论是作为宗教思想上进行交流的工具,还是作为政治方面的稳固政权的需要,印度苏菲派在奥朗则布时期已经完全失去活动的必要性。在外部活动空间的丧失下,印度苏菲派无可避免的走向弱化。

教徒的分离

印度苏菲派在官方失去依靠是危险的,在民间印度苏菲派失去支持则是致命的。当初外来苏菲通过宽容、博爱、无私的精神感染了印度的社会民众,又由于宣扬伊斯兰教平等思想吸引大批印度教下层教徒改信伊斯兰教,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苏菲派的平等主张成为其吸纳印度多数社会下层民众的最具吸引力的宗教思想。然而,数世纪以来,在印度苏菲派影响之下改宗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在伊斯兰教内部依然存在着种姓制度的阶级压迫。

改信印度教徒的社会地位得不到满足。”对于印度教的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饭依其他宗教是对于·不可接触,地位的反,是改变自己的被侮辱被压迫处境的手段,是建立自己新的身份认同的努力”。

印度苏菲派在印度进行宣扬宗教地位平等的活动并未引起印度宗教地位多大的改变。"实际上,在早期的旁遮普,改宗伊斯兰教对于改宗的种姓没有任何影响。

在印度苏菲派的影响之下,伊斯兰教确确实实与印度教下层民众有直接的沟通,两者相互渗透,大量的印度教徒改宗使印度民间社会容纳两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一种共存的态势。

然而此时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共存附有种种条件,实际上是统治宗教和被统治宗教的共存,是不平等的”。"印度苏菲派通过主张穆斯林皆兄弟的主张将印度教徒纳入伊斯兰教体系,社会习俗的继承却没有将改宗的印度教徒与传统文化割离开来。

改宗的印度教徒将穆斯林的身份与印度教中除宗教仪式外的一切仪式融为一体,数世纪的伊斯兰教强权统治之下,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未得到实际的需求。印度苏菲派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它不能提出公开与封建统治抗衡的主张也不能具体的措施来改变教徒的宗教地位。最终,饭依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又转向印度教的饭依。

印度苏菲派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仪式对印度宗教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虔诚运动在这样的影响下逐渐酝酿成一股重要的浪潮。虔诚运动的发展冲击了印度苏菲派在民间形成的控制力,12-18 世纪度诚运动在整个次大陆传播。

虔诚派的改革宣传在下层群众中获得强烈共鸣,在 13-15 世纪里,成了印度教内最受欢迎的新思潮,在伊斯兰教内也得到下层群众的拥护“。“它不仅有反对宗教歧视的性质,还有反对封建压迫的性质,无论哪一方面都是印度苏菲派不能切实做到的。

在虔诚运动的影响下,改宗的印度教徒回归到印度教信仰的体系当中。”十八世纪期间,印度历史上一个突出的因素是印度教的复兴。"印度苏菲派的宗教仪式对 14 世纪印度的宗教改革有很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印度教进行自身的分析与重组,通过数个世纪的发展,最终在 18 世纪时开始复兴,虔诚运动作为复兴的先锋号,向印度社会进行宗教号召,回归印度教宗教传统。

总之,作为苏菲派兴盛和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无论是统治者的支持还是百姓的信赖,在 18 世纪时都已经离印度苏菲派远去。

在统治者的迫害下,印度苏菲派分崩离析,思想被打压,著作被焚烧,圣地被摧毁,苏菲们不再进行聚众的活动,开始转向消极的、个人的宗教活动。

他们开始远离政治和城市中心,向偏僻的山区和圣徒墓地进行修炼。印度苏菲派内部的斗争对于苏菲派而言是雪上加霜的打击,他们分离教派,各自为营,忽略了来自正统派和统治者的迫害。

在三重的压力下,印度苏菲派四分五裂,从 18 世纪起,结束了在印度兴盛的光景由于影响力的逐渐缩小,开始走向衰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