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和夫人张茜站在四川老家门口

1959年11月2日,陈毅元帅携夫人张茜回到了四川省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现乐至县劳动镇),这是他阔别36年后再次回到故乡,那一刻他思绪万千,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据《陈毅年谱》记载,陈毅这次回故乡看望了幺叔、幺婶、侄儿等亲人。

这张照片反映的是陈毅和夫人张茜站在故居前,两人穿衣朴素,都是布鞋,陈毅还拄着拐杖。照片中,张茜没有精心打扮自己,37岁的她气质非凡,风韵犹存,即便穿着最普通的衣服,给人感觉就像一名大学生。

陈毅,字仲弘,原名陈世俊,1901年8月26日出生。陈毅父亲陈昌礼早年是乡村私塾教师,成为抄抄写写的普通小职员。母亲黄培善是大家闺秀,两人共育有5个子女,陈毅在家中排第二。

陈毅

作为新中国开国元帅,陈毅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陈毅家族有“继先辈辛勤创业,启后人耕读传家”的家训,父亲陈昌礼早年来到成都读书,可惜一生未能中举,但他的读书经历对陈毅影响很大。

陈毅自幼聪慧,他从3岁开始跟着兄长背诵《三字经》,5岁跟着父亲学习《千字文》。陈毅曾对夫人张茜说:“小时候我记忆力很好,读书三遍就能背诵。”1909年,陈家将田产做了抵押,举家搬到省城成都生活。

有一种说法,陈家迁居城市,目的主要是给陈毅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陈毅在成都学习期间,因为家道中落,他换了好几个学校读书。1918年3月,陈毅进入免学费的四川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陈毅夫妇和父母合影

1919年10月,陈毅赴法勤工俭学。陈毅没有想到,这样的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一生。陈毅回忆时说:“十月到马赛,同年底到巴黎,一直到1921年10月回国。在这两年中,我开始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并注意当时俄国革命的情形,同时广泛地阅读法国的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卢梭和雨果的著作。”

从法国回国后,陈毅回了一次故乡,之后他再回来就是1959年了。这次回故乡,陈毅帮助村民做了不少事。比如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陈毅利用自己的所学进行了改造,使得效率大幅度提升,被乡亲们传为一段佳话。

回国后,经过蔡和森的介绍,陈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11月,陈毅转入中国共产党,正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事实上,陈毅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经历多么危险的时刻,他心中都对故乡无比思念。

陈毅和粟裕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陈毅问粟裕:“你离家20多年了,想不想家?”其实这个问题也是陈毅在问自己,粟裕当即回答:“我家有老母、哥哥、姐姐和两个妹妹,怎么不想?现在我只能以战斗胜利的消息,借反动派的报纸,遥远地向家乡人报喜,让家里人知道我还活着。等到全国解放后,我再回家去看看他们。”

从那之后,陈毅就渴望回到故乡。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陈毅又肩负重任,他回故乡的迟迟未能实现。1959年10月29日,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科学技术展览会在成都展出结束,陈毅出席了闭幕典礼。

陈毅和夫人张茜走在故乡泥泞的小路上

11月2日,陈毅携夫人张茜终于回到了故乡。看到有幺叔陈昌信一家在旧居里生活,陈毅十分高兴。陈昌信则更高兴,当时他在当地公社里养鸭子,一直希望陈毅能帮助他解决城镇户口,最好能在县城机关安排一份工作。

陈毅则当场拒绝了,他以开玩笑的方式说:“幺叔,这很不好,别人会骂我的,您老人家要千万谅解我啊!”陈毅还跟幺叔说了很多宽慰他的话,还送给他一首诗,“暮年当了鸭司令,为国为民表寸心。踏遍故里山和水,长竿一根系千斤。”

陈毅这次回故乡,还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恰逢一座石桥竣工。陈毅年少时,这条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排“跳墩”,每逢洪水便被淹没,乡亲们出行要绕很远的路。陈毅曾多次向当地政府提议修桥,可到解放后也没能实现。

劳动桥

1959年,当地人民政府多方努力,终于将石桥建成。于是,乡亲们都希望将石桥命名为“将军桥”或“元帅桥”,以此来纪念陈毅的丰功伟绩。陈毅则坚决反对,他说:“你们这做是不应该的,我陈毅算老几啊?我看还是取名‘劳动桥’吧。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

陈毅这次回到故乡,也是生平最后一次,前后只有一天时间。临走时,陈毅语重心长地告诉陈氏子弟:“我的权力都是人民给的,我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半点谋私利的权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