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人的寿命是有限度的,传说中可以“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并不存在,不过是畏惧死亡之人空想的产物。虽然无法让生命永存,但保持好的习惯,却可以让生命延长。

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作家、语言学家,为人们所熟知。但鲜有人知道,他从小便体弱多病,一生中饱经疾病折磨,最后却活到了九十八岁高龄。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谈及他的长寿秘籍,季老先生分享了他的“三不”养生术。

体弱多病的童年

1911年,季羡林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的一个乡下小村庄里,父母亲以务农为生。

小时候,季羡林的家庭条件十分困苦。那个时候的农村生育观念很强,母亲为季羡林添了很多兄弟姐妹,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可以说,季羡林的童年是伴着饥饿长大的,经常是有了上顿没有下顿,他时常感到饥肠辘辘。那时候家里的主食是高粱米,虽难以下咽,却可以饱腹,哪怕没有什么营养。

但对于季羡林来说,有吃的已经很不错了,人都快饿死了,其他的什么都不想考虑。

那时候的季羡林可能是饮食不当的缘故,经常闹肚子疼胃疼,但却没有条件就医,只能多喝水来缓解来病痛。

季羡林的父亲是一个很不负责的人,他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便抛弃了妻子和孩子们,再也找不到他的踪迹。没有了父亲,一家人生活更加困难了。

季羡林虽为长子,但年纪还太小,根本无法为母亲分忧,且多一张嘴就要多一口饭,为了不让母亲那么劳累,季羡林动身去济南投奔他的叔父。

他需要搬到济南去生活。那时候天花闹得厉害,免疫力低下的人很容易就会被感染上,季羡林就是其中之一。在去往济南的路上,童年时代的他遭受了天花的折磨,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上门来寻求叔父的帮助,事事都将要受到叔父的照拂,季羡林以为自己将会受到冷落,但与之相反,季羡林的叔父对他照顾有加,还格外督促他学习中的功课。

到了叔父家,他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叔父虽算不得大富大贵,但也算个小康家庭,季羡林从小没有怎么吃过的肉奶蛋,在叔父家的饭桌上每隔几天就能见到两次。

时间一长,之前遗落下的疾病得到改善,也不经常闹肚子不舒服了。

对于叔父,季羡林是格外感激的,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叔父对自己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平时一家人相处其乐融融。

叔父对季羡林如此之好,他也不想愧对这样一个收容他的善心人。

于是在学校里,他每日都发奋读书,珍惜这来之不易读书的机会,次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在经历初中高中之后,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由于他从小就展现了学习语言的天赋,于是进入了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就读,后又成功作为交换生被派往德国留学。

饱经风霜的岁月

在德国留学的日子和在国内读书完全不同,与之相反,这是一段蹉跎跌宕的岁月时光。

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学校为了照顾条件相对困难的学生,季羡林每个月都有餐补,再加上叔父时不时补贴寄钱给他,在吃饭方面季羡林还算得上没有什么忧虑。

但来到德国就不一样了,国家虽然会给留学生一些补贴,但主要还是要靠家里的资金赞助。这是一笔开销不小的数额,季羡林不想让叔父为此劳心,便谎称自己的钱是足够的。

而且在国外,物价很高,吃饭穿衣处处都需要花钱,就连房子都要靠自己租借。

就这样,季羡林开始了在德国的艰难岁月。

一开始,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季羡林只能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即使很累,他上课时也能专注于这堂课所讲的内容,丝毫不觉困倦。

留德几年,季羡林几乎没有在校外的餐馆里吃过饭,对于他来说,学校里饭菜的价格已经很贵了,他又怎么能挥霍呢?

即使在学校里,他也不能正常吃饭。他总是选择最便宜的饭菜,等到最后饭菜都凉掉了才去吃,仅仅是因为最后的饭菜会便宜一点,这让他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

后来,抗日战争打响了,身边的很多德国青年都上了战场,季羡林心系祖国的安危,可还没有完成学业,只能无奈留在德国。他在心里暗暗发誓,等学成归国一定要报效国家。

战争打响之后,能得到的供给越来越少,许多常见的必需食物都要花高价才能买到。季羡林没有钱,他只能依靠去帮农场主干活以换取少得可怜的食物。

晚年时对于自己的留学经历,他在《留德十年》中写:“饥饿在我身上留下了伤痕,我失掉了饱腹的感觉大约已有十年之久。”

与此同时,他的身体情况进一步恶化。

后来季羡林毕业了,但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凭借优异的成绩,他也从一个留学生变成了哥廷根大学的汉学系讲师。

在季羡林留学德国的这十年里,他的母亲过度劳累因病去世了,因远在国外,他连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这成了他一辈子的伤痛与遗憾。

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了,季羡林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成了著名的作家、语言学家。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去世,享年98岁。98岁,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算得上是高龄了,在季老先生还健在时,有人问过他长寿的秘籍,他分享了自己的“三不”养生术。

“三不”养生术

他的“三不”养生法便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初听让人犯起糊涂,都知道要经常锻炼身体好,为什么说不锻炼可以养生呢?不挑食我们从小都知道,可不嘀咕又是什么?

且听为你娓娓道来。

第一,不锻炼。

季老先生所说的不锻炼可不是真的一点锻炼都不做,如果真的像这样,恐怕躺平也可以借口说是养生了吧。这里的不锻炼是指不做过多的锻炼,不做不适合自己身体素质强度的锻炼。

如今社会倡导我们全民运动起来,有时会组织马拉松活动,倡导我们要积极参与。可是对不经常锻炼的人来说,突然进行高强度的长跑,这必然是不合适的,会损坏自己的身体机能。

现如今,很多小区里都装置了运动器材,去进行健身活动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上一系列的健身房更是出现得越来越多。积极健身是好事情,这促使我们全民的身体素质都在逐步提高,

但盲目的健身却是不可取的,找到自己适合的锻炼方法才是真正的养生。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年龄增长,骨骼退化,行动没有那么灵活方便。像这样的情况,贸然做一些健身性的活动可能还会有骨折的风险。

这时,就要做一些对于他们来说力所能及、适宜的运动。

季老先生平生最热爱的运动就是打乒乓球,但打乒乓球需要身姿敏捷,所以到了晚年,他不去追求输赢的较量,而是找一个人和他慢慢打,无关输赢,只是锻炼。

在平时的生活中,他还喜欢在未名湖边悠闲散步,按照自己随心的想法来,而不是让运动成为一种枷锁。

第二,不挑食。

不挑食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从小便知道的道理。但季老先生所说的不挑食不仅是不要有偏重的食物,不要不吃不爱吃的食物,还有就是要营养搭配起来吃。

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所需要摄入的热量是不同的,但所需摄入营养的比例却相差不多。

都知道肉奶蛋对补充身体营养好,但也不能多吃,过多的摄入营养可能会导致营养过剩,增加患病的风险。

虽然后来的季老先生已有能力可以吃饱饭,但他仍然保持了朴素的作风,在他看来,饭不能吃的太饱,七分饱最好,平时荤素搭配,肉也不能多吃。

多吃菜总归是好的,不仅要吃菜,还要搭配起来吃,不同的菜种提供的营养物质也不尽相同。

现在的年轻人想要减肥,吃饭不敢沾上一点油,生怕吃了之后减肥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是单纯吃着索然无味的减脂餐。这样会导致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让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第三,不嘀咕。

这里的不嘀咕指的是不在背后讨论他人的闲话,不多管闲事,不操心太多的事情。

在背后说他人的闲话,本质上是一种不道德的行径,先不论事情真相是不是真的这样,即使真的是这样,也是别人自己的事情,和我们是毫不相干的。

且议论他人的事情,也会消耗自身的能量,自身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为什么还要去思虑他人的事情呢?思虑过多也会影响我们无法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情。

操心他人的事情,会带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别人只会觉得是你是一个爱多管闲事的人。

季老先生做到了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也成就了他的高寿。

对于自己活了这么大的岁数,季老先生体现了一种自在和随遇而安,他觉得不需要一味去追求长寿的秘诀,花开花落是自然的规律,而人也是不可避免走向生命的终结。

这是生命中的必然结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容和珍惜当下。

正如人的生命长度我们无法去决定,但可以去改变生命的宽度。把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充实自己的生活,在最后的时刻也能无悔这一生,不再惧怕死亡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