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8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一个婴儿的出生使得产科一众医生激动不已,这个婴儿的父母更是泣不成声,就连媒体都争相报道。这个婴儿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挑起这么多人的心弦,正因为她是我国首位“试管婴儿”。
       不过由于当时我国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因此有人质疑她的身体健康程度,更有专家断言她活不过40岁。


       那么事实真的是否就如外界所传言的那般,这个承载着众多家庭希望的“试管婴儿”如今怎么样了?
       首例试管婴儿
       “
       给孩子取名‘萌珠’吧
       。”郑桂珍看着身边自己视为珍宝的孩子,眼神温柔似水,充满爱意,她从未想到自己竟然真的能当上母亲,拥有自己的孩子。
       “萌”意味着生命的萌芽,充满希望,“珠”则是为了表示他们夫妻二人对与张丽珠教授的感谢,也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永远记住张丽珠教授的恩情。


       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手术室内,张丽珠教授亲自操刀进行剖宫产手术,上午9点左右,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声在手术室内响起。
       一瞬间原本紧张的手术室内充满了喜悦与激动,
       这是我国首位试管婴儿,她的出生不仅仅代表了我国首次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更为许多渴望得到孩子的家庭带去了希望。
       婴儿被张丽珠教授抱起,媒体的镜头全部聚焦在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张丽珠严肃的神情在看到眼前这个健康的小宝贝后得以眉头舒展,其实在此之前就连她自己也不能确定婴儿是否健康,技术是否成功。


       因此当初在各家媒体的记者找到她想要全程记录婴儿的生产过程时,都被一一拒绝,而且在当时的社会上流传出许多对试管婴儿质疑的甚至是恶意的声音。
       有人在听到“试管婴儿”后下意识就认为那是从试管中“造”出来的孩子,是在管子里生长的胎儿,认为试管婴儿就是在有人质疑试管婴儿的身体能否健全,也有所谓的专家断言就算试管婴儿成功诞生也无法活过40岁。


       这些不怀好意的、看热闹的声音给张丽珠教授带去了太多的压力,后来还是在媒体的强烈要求与院领导的叮嘱下张丽珠教授才松口同意做转播。
       其实张丽珠教授松口的原因也是为了打破当时人们对于试管婴儿的偏见与浅陋的认识,更是为了让许多对于试管婴儿技术保持怀疑态度,却又渴望得到孩子的家庭能够认可这项技术,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


       “
       一定要拍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这是她唯一的叮嘱,幸好上天没有辜负他们团队的努力,也没有辜负郑桂珍夫妇的期盼。
       张丽珠将怀中承载着众多人希望的婴儿抱到了她的母亲郑桂珍面前,原本虚弱的郑桂珍在看到自己心心念念期盼了20年之久才得到的孩子喜极而泣。
       就连等在收拾外原本老实憨厚、沉默寡言的左长林也在得知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一边哭泣一边对医护人员鞠躬感谢,天知道他们夫妻二人为了这一天忍受了怎样的痛苦、付出了怎样的心血。


       最后的救命稻草
       郑桂珍夫妇是甘肃礼县人,两人在上世纪70年代就结婚了,生在那个年代下的人们都十分注重传宗接代,讲究多子多福,郑桂珍夫妇也是如此。
       可生育这件事情却成为了多年来压在两人心上的石头,压得两人喘不过气来,左家四代单传,到了左长林这一代时生育仿佛就成为了一件更困难的事情,两人结婚将近好几年了都没有生下一个孩子。


       村子里慢慢的便出现了一些闲言碎语,婆家也整日里忧心忡忡,好在左长林对郑桂珍一如既往的体贴、耐心,可丈夫的行动让郑桂珍更加的着急、愧疚,她也十分迫切能拥有自己的孩子。
       那些与他们同龄的人家都已经生下孩子,每当郑桂珍夫妇参与朋友孩子的宴席时内心总是充满酸涩,看到朋友家、邻居家几代同堂的欢乐氛围、听到孩子嬉闹的声音郑桂珍心里很不是滋味。


       期间郑桂珍也曾怀疑过是不是夫妻两人谁的身体有什么问题,可几次的检查都没有查出什么问题,后来还是在县卫生院医生的建议下两人担忧的来到省城,进一步做了更为专业的检查。
       “
       你这是输卵管堵塞,以现在的技术还没有办法治疗
       。”听到医生的言语后郑桂珍大脑一片空白,没有办法治疗就意味着她再也无法怀孕、再也无法做一个母亲。


       一路上夫妻二人都沉默寡言,可郑桂珍却不死心,从那之后只要郑桂珍听说有什么治疗的方法都会立刻尝试,多年来西医、中医,就连各种稀奇古怪的偏方郑桂珍都尝试过了,可惜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彼时的郑桂珍已经37岁了
       。
       这个年龄已经是高龄产妇了,再加上她本身的身体原因想要自然受孕的可能性就更加渺小了
       。不过郑桂珍不知道是远在北京的张丽珠教授正在进行“试管婴儿”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展。


       张丽珠教授1944年就在国外获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尽管她当时在国外有着优越的生活还是选择在新中国成立时回归祖国,为祖国的妇科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就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妇产科都是张丽珠教授一手创立起来的,从医多年的她收到了上前封不孕不育患者的书信,信中他们真情吐露自己的遭遇与渴望,正是这些让张丽珠教授有了做试管婴儿研究的想法。


       试管婴儿当时在国外很出名,不过对于百废待兴的祖国来说却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当时国内医疗条件的落后,张丽珠教授便自己组织团队废寝忘食的进行研究与探索。
       不足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只有一根的取卵针、反复消毒使用的器皿、简陋的保温箱,就这样在张丽珠教授团队的研究下这项技术被一点一滴的研究出来。
       也正是这一年郑桂珍从广播中听到了试管婴儿技术,得知了张丽珠教授的存在,于是她就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般坚决的踏上了北京的道路。


       生命的延续
       1987年张丽珠教授见到了她的第13个病人,这人正是郑桂珍夫妇,她详细的为郑桂珍夫妇介绍了试管婴儿的技术,“
       我愿意尝试,我真的十分希望能有自己的孩子
       。”
       感受到郑桂珍的信任,张丽珠教授十分激动却也有些紧张,因为在此之前她已经尝试过12次了,可惜没有一次成功,她也不确定这一次是否能够成功。
       同年6月郑桂珍被推进了手术室,经过紧张、小心的手术张丽珠教授成功取出了四个成熟的卵子,随后进行了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手术。


       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
       在7月10那天郑桂珍出现了早孕反应,几周后再次进行检查时医生通过B超看到了胎儿搏动的心脏,众人看到这个场景后激动不已。
       怀胎十月郑桂珍就如同大熊猫一样被左长林与医护人员小心照顾,时间一点一滴过去,一个将近8斤重的婴儿成功诞生。
       郑萌珠的出生给郑桂珍夫妇二人带去了太多的欢声笑语,在家人的精心照顾下郑萌珠茁壮成长,甚至比同龄的孩童更加聪慧,在她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会叫爸爸妈妈了。


       当郑桂珍夫妇听到女儿奶声奶气的“爸爸妈妈”时,他们激动的流下了泪水,在这一刻曾经的痛楚全部化为灰烬。
       一岁半时郑萌珠就会简单的表达自己的诉求,更是在半年后又学会了走路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郑萌珠也听懂了一直跟随在自己身边的议论。
       “试管婴儿”的身份一直跟随着她的成长,许多不好的言论一度给郑萌珠带来困扰,尤其是那句“活不过40岁”的话语更像是一把无形的刀插在郑萌珠的心间。


       但好在在父母无微不至的陪伴与家人的呵护下郑萌珠走出了这段阴影,她就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她就是要活出他们不敢想的样子。
       2009年21岁的郑萌珠顺利考入西安西京学院,并在毕业后又回到了那个她出生的地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要负责病人的档案管理
       ,她想回到这里像张妈妈一样将无私的爱与温暖继承并传递下去。


       在医院的这几年里有不少患者认出郑萌珠,纷纷说要挂她的号,但其实他们挂的哪是号啊,他们是把郑萌珠当作了希望的存在,这也许就是郑萌珠说的用她的心跳为更多家庭带去力量。
       事业上顺风顺水的郑萌珠在爱情上也有所收获,
       2019年4月15日30岁的郑萌珠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功产下一子
       ,“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萌珠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了
       。”郑桂珍抱着外孙子百感交集,这场跨域三十年的生命延续再一次温暖了许多人。


       如今已经36岁的郑萌珠与她的孩子都非常健康,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共同走向新的生命章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