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大众媒体、自媒体上,常常见到因为种种原因失联寻人的消息,还有一些影响较大的媒体设置了专门的寻亲版块或者节目。这往往是为了尽力帮助那些因为信息不畅、出现意外以及受到侵害而失去联系的人群,让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性回归家乡。

在浙江瑞安,就出现了这样的一桩事例:两姐妹在37年前听从了“招工”的说法离开家乡,从此杳无音讯。多年后却因为一句用乡音说出的地名,终于成功找到了回家的路。

三十多年前的“招工介绍”

这件事的最初源头发生在37年前的浙江瑞安一个名叫芦浦村的小山村,姐妹俩是表姐妹,一个原名阿彩,一个原名美茶。

当时正值1982年,姐妹俩的年纪分别只有14岁和19岁,由于身在山村的大环境所限,两人都没有上过学,不能识字,这也成为她们失联多年的一大原因。

瑞安本身是个浙江的县级市,由温州代管,从广义上来讲也可以认为属于温州地区。提到温州,不少人都知道由于地形历史多重因素,号称“七山二水一分田”,生活压力既大,不少地方又彼此割裂闭塞,形成了号称“最难懂方言”的温州话。

姐妹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到了十几岁,那一年收完早稻之后,村里来了个邻县平阳人,自称是来招工的。说是在平阳的宜山县有厂子需要用工人,工作是做织带工,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太熟练的手艺,每月工资20元。

在八十年代初期,经济发展、信息流通必然远远达不到现在的水准。举个例子,由于物资供应不够充分,粮票油票以及各种物资用票证在当时仍是常态。而当时的农村居民要想进城打工,也远远不像现在这么容易。

没有大规模的、规范化的用工人力招聘系统,各地之间也不具备及时有效的联系方式,当时的招人用工基本上都是靠着熟人介绍带路,或者直接到农村去招人。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这个来到芦浦村招工的平阳人也并没有让大部分村民产生警觉。而且因为当时村里人门路不多收入有限,每月20元的工资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走出芦浦,失去联系

阿彩和美茶决定走出山村,去试试能够挣到更多钱的工作。

据阿彩的哥哥张叶秋回忆,那一年家里刚刚收完稻子,妹妹说想要出去做工人,正好亲戚家的表妹也想去,俩人正好结伴也好有个照应。于是在某一天吃过午饭之后,她们就跟着招工的人走了。

而且,当时村里也不是只有他们一家人动了心,最后跟着去的一共有四个人,年纪都是差不多的十几二十岁。

就在四人出村的当天下午,家里人碰到一起说起此事,越说越感觉不对劲,开始怀疑她们会不会是被人骗走了。于是四家一共有几十人立刻出发去追人,虽然当初说的工厂是在瑞安南边的平阳,但如果是存心骗人,又怎么能保证这个信息是正确的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四家人分出了不同的路线,例如丽水、温州、福州等较大的方向都有人出发前去寻找。张叶秋开着拖拉机往南走,先到了平阳宜山去寻找前来招工的张某,等到好不容易按名字找到了人,却发现与前来招工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

这一来,几家人的怀疑进一步加深,也更加急于找到不见踪影的四个人。不幸中的万幸,他们最后在比平阳更南的福鼎车站找到了其中两人,她们说自己跟着人走到了福鼎,由于不愿再去打工了,就留在了那里。

然而张叶秋的妹妹和表妹却依然没有踪迹。据在福鼎找到的两人提供信息,她们当时说是要去福州。家人遵循这一条线索一直追到了福州,然而在当地人地生疏,偌大的一个福州又怎么去找两个人?

37年寻人路

姐妹俩就此成了失联人口。之后漫长的37年时间里,她们的家人也仍旧没有放弃寻找她们的踪迹,但是在没有任何有效线索可循的前提下,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两个人,难度跟大海捞针也差不了多少。

张叶秋曾经回忆,妹妹和表妹失联之后,自己家和姨妈两家人一直都在合力寻找。他们每年都会离开老家,去参加附近组织的各种“寻亲会”,去的时候总是随身携带着准备好的“认亲启事”,有机会就发给别人。

在准备好的“认亲启事”上,不但写明了两人的个人信息、失联时间,还附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照片,以及多种联系方式。张叶秋说家人也考虑过她们已经被人领养的情况,还特意写明自己家“期盼认亲,就希望家人能走动走动,以圆年高父母骨肉团圆的心愿……”

在多年时间里,两家人都把寻亲重点放在福建省。他们亲身去过福州、宁德、三明、泉州等地找人,还曾经去过一些特别偏僻的山区村落。对于福建当地组织的寻亲会,更是抓紧一切机会也要参加,还加入了DNA寻亲机制,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线索。

然而就连张叶秋自己都没想到,两家人一直苦苦寻找的对象原来一直居住在莆田,更没想到居然是外甥先一步找到了他们。

和亲人重逢

2019年6月中,芦浦村的办公号码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对面听声音是个年轻男子,电话内容有点儿“没头没脑”。他询问这个村里面是否曾经有两个人失联,又问了好几个关于姓氏、居民的试探性问题。

负责接电话的报账员张凤仙感觉对方问的问题事出有因,于是也开始探问对方的用意。

互相试探之下,张凤仙得知对方是来找人的,他的妈妈和阿姨正在寻找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而从这个小伙子提供的一些信息来看,与村里当初出门打工失联的两姐妹非常相似。

虽然如此,但张凤仙毕竟对详细信息了解不足也并不能十分确定,她只能告诉小伙子自己会去进一步核实,同时让对方留下了联系方式。放下电话不多久,张凤仙就把这个消息告知了张叶秋和他的家人。

张叶秋当即和那个寻亲的小伙子取得了联系,进一步核对信息后基本确定对方就是自己的外甥。

为了拿出铁证,双方甚至还相约去做了DNA鉴定。而鉴定结果铁板钉钉地显示了彼此的亲戚关系,就这样,失联了37年的亲人终于又奇迹般地恢复了联系。

原来,当初那个招工的人把这两姐妹带到了莆田,却又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把她们扔下不管了。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又是文盲,又处在一个十分闭塞的环境下,两姐妹找不到回家的办法、又没有独立谋生的渠道,也只能想办法先尽量融入当地。

到后来,两人都滞留在了当地生活,也各自结婚生子。时间一久,两人都学会了一口莆田话,至于老家的瑞安话由于周围没有人会说,反而被她们逐渐淡忘了。

多年后两姐妹再想要寻找老家时,却完全想不起当年究竟走过了哪些地方、又是怎样来到莆田,只记得用瑞安方言说的“芦浦”两个字。对她们来说,这几乎就是有关家乡的唯一线索了。

巧合的是,当她们委托自己的儿子和外甥来帮忙寻找老家时,这个晚辈恰好就认识一个温州的生意伙伴。那位温州人一听“芦浦”这个地名,立马确定这发音就是温州话里的发音。

即使锁定了温州,但哪怕是温州内部也有好几个芦浦。比如苍南就有芦浦镇,平阳区域内也有叫做芦浦的地方,这个小伙子也只能挨个儿打电话去核对,最后终于找到了潘岱街道的这个芦浦村。

多年后的回乡

唐朝的诗人曾经写过诗来描述多年在外游子返回故乡的情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对于阿彩和美茶这对表姐妹来说,再度返回故乡虽然还不到“鬓毛衰”的年纪,但却也是实实在在地过去了那么多年。

6月底,俩人乘上了前往瑞安的动车,按照子女寻找到的线索一步一步地回到潘岱芦浦村。让她们料想不到的是,刚在动车站下车、还没有来得及转乘汽车等交通工具,就被早早等候在车站出口的家人团团围住了。

两家人一共出动了二十多个关系近的亲戚,到动车出口来迎接久未归家的姐妹,来的有哥哥姐姐,也有弟弟妹妹。一大家子人就在车站的接站区哭着抱在一起,有的说“找了你多少年”,也有的催促“快走,阿爸在家里等你”。

等到一行人回到芦浦村,发现在这里等待的人更多。原来芦浦村的居民多数都是代代居住的土著,大家有事都会相互照应。乡里邻居一听说这家子找了37年的两姊妹平安回来了,都纷纷前来祝贺道喜。

来的人里面既有两姐妹幼小时的玩伴,也有此前素不相识的村民,虽然没有见过她们,但从小就知道她们失散了。人多了不但场面热闹无比,他们甚至还准备了礼炮、红花、欢迎的横幅和礼乐队,接人的队伍一直排到村口。

不少人都说“他们一家人团圆高兴,大家沾沾喜气”,这个小小的山村,已经几十年都没这么热闹过了。

“都不想回去了”

过去了那么多年,两家老人中已经只有阿彩父亲还健在了。老人自从得到小女儿的消息之后,一反平常不太表露情感的习惯、激动得泪流满面,常常都在家门口张望、徘徊,一心希望女儿早点回到家门。

等到两姐妹和丈夫被邻居挂上大红花送到家门口,老父亲抱着失散了快四十年的女儿,实在忍不住痛哭起来。

看到这样的场面,送人回家的乡里邻居也觉得十分感动。有的站在旁边观看见证,还有的干脆拿起手机拍照录像,认为这是件象征着福气的大好事。

等到大家的情绪稍微平静下来,陪着两姐妹回乡的她们的丈夫也加入谈话。

对于那些往事,如今既然已经找到亲人,家人也都觉得不再是什么大事了。老父亲说“就当她是远嫁出去了”,但同时也对女儿说以后要经常回来,毕竟现在交通方便了,亲戚间也要好好补上这些年错过的相聚。

“太感动了,我都不想回去了。”暌违37年后重新回到从小生长的老家、又见到了多年不见的亲人,感受到整个老家人的热情接待,还有不少儿时的小伙伴也赶来见面,不大会说普通话的阿彩只能用简单的话语向前来报导的记者表达心情。

今后生活会怎样?

虽然说“不想回去了”,但两姐妹在福建毕竟也已经扎下了根。这次回乡寻根,有丈夫陪着同行,丈夫也终于算是见到了远在浙江的亲戚们。她们在老家和亲人团聚时就已经做好计划,今后要多多走动弥补这些年来失去的机会。

在莆田的三十多年中,两姐妹生儿育女,再看着儿女们慢慢长大,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如今,阿彩和美茶都已经是当奶奶的人了。

其实,在儿子开始寻亲之前,两人的丈夫也曾经多次寻找过妻子的家乡。

然而,就像两姐妹离家时只会说瑞安话一样,两人的丈夫也操着一口莆田方言,只会说简单的普通话。这样即使找到了附近地区,也往往会因为语言不通而错过一些可能的机会,这才导致这么多年始终没能联系上彼此。

据回忆,美茶的丈夫在寻亲过程中,最近曾经找到过离此不算太远的塘下,但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偶然而失之交臂。

现在她们的老家瑞安芦浦村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闭塞的山村,火车、汽车等交通网络的进步也让两地之间的交通便利了很多。并且随着社会的信息流通、交通方式的普及,像当年她们自己那样离开家乡就手足无措的情况,应该是不太可能出现了。

如今在浙江和福建两个地方,都有血脉相连的亲人在过着自己的生活。

2022年,阿彩和美茶早在一月份就给老家打去了电话,她们努力劝说着家乡的亲友来莆田玩。姐妹俩的丈夫也表示非常欢迎,甚至还提前把家里打扫干净,做好了所有准备。

但疫情之下,几家人通过视频商量,最终决定暂时延后莆田行的步伐,大家一起就地过年,保障彼此的安全。

阿彩隔着手机屏幕擦眼泪,她知道自己年岁渐长,以后的日子,也怕是过一天少一天了,如今的她,别无所求,就希望多见见家乡的亲友们。张叶秋憨厚的笑着安慰阿彩,告诉她:“怕什么啊,这么多年我们都等过来了,还怕这么几天呢。”

美茶也认可的点点头,她们俩姐妹曾经无依无靠的流浪在莆田街头,现在能够和家乡亲人重新聚首,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了。

两个老姐妹私下里聚在一起,又商量了一下,最终决定要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让小辈们去温州来“走亲戚”。看看妈妈和奶奶辈从小长大的地方,让他们来见见血浓于水的亲人,同时,也要“拍真正的全家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