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5月7日消息 新能源汽车最近两年迎来了“井喷式”增长,2023年销量达到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市占率达到31.6%。根据公安部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电池报废潮也悄然来临。

据报道,到2022年底,全国已经有51万辆新能源汽车报废,产生了24.1万吨废旧动力电池。这些电池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其中包含的镍、钴、锰等重金属对人体都是有害的,一块仅20g重的智能手机电池可以污染1平方公里土地长达50年,而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少说也有几百公斤,不妥善处理污染更大。

预计到2025年,报废新能源汽车将达到1500万至2000万辆,届时报废电池的容量将超过60GWh。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报废电池将达到350万吨。面对如此庞大的报废电池规模,规范回收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报废电池主要有两条处理途径,一是作为低性能储能设备或者电动自行车电池继续使用,二是拆解回收其中的贵重金属,再次投入到新电池的生产当中。

尽管工信部早在2018年就要求车企承担报废电池的回收责任,但因为缺乏约束力,许多车企并未落实,导致超过75%的报废电池流入“小作坊”,成为了一些小品牌充电宝或者电动自行车电池的生产资料。一些“小作坊”从其中提取贵重金属采用的技术手段较为落后,同样会产生不小的污染。尽管全国已经有190多家企业建立了超过10000个回收网点,但回收率和规范程度仍然不容乐观。

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显示,近1年内注册成立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企业达4.1万余家,其中小微企业占据相当高的比例。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信息中,符合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仅5批100多家。一边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边则是不足的市场供应,造成了当下的报废电池回收困局。

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起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布,明确了各类经营主体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各级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鼓励合规企业更新技术、壮大产能。比如湖北荆门,企业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动力电池,政府给予补贴50元。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打通了生产、研发的全产业链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供应链企业和整车企业,但是在维护、回收链路上还需要继续努力搭建。而且近几年不断有新势力车企倒闭,这部分车企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最后由谁来回收处理报废电池,也是一大问题。报废电池回收处理肯定是一块大蛋糕,但是由谁吃、怎么吃,目前还没有详细规定。

本文源自金融界汽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