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宋至和二年(1055年),唐朝时属于祭祀官,宋朝时将之升级为衍圣公。

但享受国家高规格优待的衍圣公一系,却节操堪忧,金来降金、元来降元,犹如墙头之草。后来,清来降清、德来降德,即1908年,第七十五代衍圣公孔令贻,敲锣打鼓地把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画像迎进孔府供奉了起来。

甚至,元朝曲阜孔氏仕宦人数为元朝汉人家族之最,衍圣公孔克坚非常敌视红巾军,还是导致山东义军毛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明军进入山东之后衍圣公依然忠诚于元朝,称病不奉召觐见,三请而不至(三让礼成,三请不至非礼也,甚至羞辱也)。总之,曲阜孔氏高度认同元朝,对朱元璋却颇不认同。

问题在于:朱元璋打的旗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且曲阜孔氏态度如此恶劣,为何朱元璋还会继续封其为衍圣公?这个问题如今很多解读存在错误,其实背后隐藏了朱元璋的伟大。

其中一种说法是朱元璋为了招揽天下儒生之心,故而忽视曲阜孔氏之恶,继续优待他们。其实,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比如以下两点足以反驳:

首先,孔子后裔分为两支,一支为曲阜孔氏,还有一支是衢州孔氏。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南渡建都于临安,孔子后裔——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从山东曲阜南迁至衢州,建立孔氏家庙。南宋建立之后,封衢州孔氏为奉圣公,后改为衍圣公。

因此,相比北孔而言,南孔其实更正宗,因为是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的后代。朱元璋如果需要招揽文人之心,寻找衢州孔氏也一样。其实,朱元璋当时也曾下诏让南孔来京,准备选择南孔的。

其次,朱元璋对当时的衍圣公孔克坚,其实一点都不尊敬,记录朱元璋与孔克坚对话的石碑中提到,朱元璋称孔克坚为“老秀才”,但孔克坚是元朝世袭公爵、官至二品、还是礼部尚书等,竟被朱元璋称为“老秀才”,可见朱元璋对孔克坚并无好感。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说“不委付你勾当(不安排官职)”、还要孔克坚遵守祖宗法度、以及直言曲阜孔氏在我朝再出一个“好人”等。其中,“再出一个好人”显然耐人寻味。

既然朱元璋嫌弃曲阜孔氏,为何不选择更有节操的衢州孔氏为衍圣公,而却选择曲阜孔氏呢?

其实,这就是朱元璋的无奈之处,选择北孔乃是现实使然。

因为,从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于辽国到朱元璋时,已经过去了500余年;从北宋末年到明初时,淮河秦岭以北,已经丢了3百余年。总之,南北已经出现割裂局势,甚至已然有了风俗上的差别,中华文明到了非常危机的时刻。

谈及中华文明,很多国人沾沾自喜于同化能力。其实,你同化别人时,别人不会同化你?更何况,统治民族更具有同化被统治者的天然优势。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发布的“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就说明经过蒙古百年统治,当时已经“胡风盛行”,出现了大范围的汉人“蒙古化”,也即“逆向同化”,北方尤为严重。

因此,想要“恢复中华”,不单单只是“驱逐胡虏”,还要重新恢复华夏文化与习俗。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让南北割裂加深,弥合南北,最好是继续封北孔为衍圣公。或许,当时衍圣公孔克坚知道这一点,故而才三请不至,摆出了足够的架子。因此,朱元璋为了国家为了大局,仍然只能无奈的选择在北方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北孔,而不是衢州孔氏。

经过一系列治理,曾被割裂的南北逐渐弥合,这是朱元璋又一丰功伟绩。因此,朱元璋的确有大功于中华,只因他对文人不够好、兼之清朝尽力抹黑,导致古今文人跟着对他非议较多,成为最被低估的中华大英雄之一。

朱元璋之后,朱棣迁都北京,往往被解读为担心南京的朱允炆残余势力,但朱棣以一隅之地造反成功,还会担心些许残余势力?其实,朱棣迁都北京,根本原因还是弥合南北、更好的控制北方,可以说要解决北方问题,当时没有比迁都北方更好的方式了。

参考资料:明实录、明史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