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之后,意大利满目疮痍,缺少从汽车到面包的几乎一切产品。为了获得重建所必需的电力供应,也为了满足电力集团对利润的渴望,1943年,SADE(亚德里亚电力协会)的游说下,国会中35位部长中的13位被召集起来举行会议,想要定在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瓦依昂峡谷修建一座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大坝——瓦依昂大坝(Vajont Dam)。

尽管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要表决是否兴建瓦依昂大坝这样的议题,必须有超过半数的部长到会,因此表决结果事实上是非法和无效的,但1948年,意大利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路易吉埃纳乌迪还是签署批准了这一议案。大坝的修建在争议中进行 瓦依昂峡谷地处阿尔卑斯山区,冰川融水丰富且降水充足。再加上峡谷狭长的地形,只要建造一座水坝就能储蓄起大量的水。早在1939年,就有工程师对峡谷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最初的设计方案 按照计划,瓦依昂大坝高230m,坝身采用先进的双曲拱结构,双曲拱结构指在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都呈弯曲状。它是拱坝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坝型。双曲拱坝的水平向弯曲可以发挥拱的作用,竖直向弯曲可实现变中心、变半径以调整拱坝上下部的曲率和半径。这种结构的受力条件优秀,在承受大荷载的同时还能做得很薄,非常节省材料。

在早期,双曲拱坝体形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模型试验。50~60年代许多著名的双曲拱坝的体型设计都是出自世界上著名的意大利模型和结构试验研究所。1956年,大坝正式开始施工。大坝设计 师、著名建筑学家塞门萨宣称,瓦依昂大坝可以承受超过设计值11倍的负荷而安然无恙。 1957年4月,瓦依昂大坝开工不到一年,意大利的政客们便将大坝改为核电站配套服务的抽水蓄能电站,高度从初始的230米增加到262米。这样就使水位上升到722.5米高程,不但在双曲拱坝中首屈一指,而且成为世界第一高的 大坝;库容也增加到初始设计的三倍,达1.65亿 立方米。

而这盲目的加高就存在了问题,因为大山承受不起了,瓦依昂峡谷由巨厚的侏罗系中统厚层石灰岩、侏罗系上统薄层泥灰岩与白垩系下统厚层燧石灰岩的岩层构成。峡谷区的岸坡上部和分水岭上覆盖有不厚的第四纪堆积物。 其下,经过强烈构造变位的石灰岩在岸坡上部以33—40。倾角倾向于峡谷型河床(因属向斜 型河谷,两岸岩层均倾向河床,至河床部位岩层平缓)。滑体具有良好的临空条件。受数组裂隙(构造裂隙及岸边卸荷裂隙)切割,并有构造破碎带和岩层软弱带。 所有这些具不利走向的构造裂隙系统分割了岸坡岩体,使其沿着由陡至缓变倾角的碟形滑动面下滑。滑坡体 岩层沿着已软化的泥灰岩及粘土夹层(属上侏罗统)滑动,属于超巨型极深层顺层岩质滑坡。滑动面位于上侏罗统薄层泥质灰岩夹泥化层和下白垩统厚层燧石灰岩的界面上。综上 可见,对于修建大坝来说,瓦依昂峡滑坡区的自然地质环境是非常不利的。

还在施工的时候,工程设计专家和技术顾问等就对水库左岸斜坡的稳定性存有疑问,但是设计师认为滑坡不可能发生,他认为:1、钻孔未查到深部有明显的软弱面;2、非对称向斜起到天然阻止斜坡移动的作用;3、地震勘探显示河谷两岸岩石很坚硬,弹性模量很高。 所以施工施工照常进行,直到大坝建成 , 仍未对岸坡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作出明确判断。 不过当时考虑到两岸岩体内裂隙发育,工程师还采用了预应力锚索进行加固,左岸用125根,右岸用25根,每根长55米。 大坝建成,大山却垮了 1959年秋天,瓦依昂大坝竣工,1960年2月水库开始试验性蓄水。原本相对稳定的岩层在巨大的水压下开始渗水,坡体开始变得不稳定。 同年10月,当水位到达635米时,左岸地面出现一道长达1800 ~ 2000米的裂缝,随后发生了局 部崩塌,塌方体积达70万立方米,坝前出现高 达10米的涌浪,当蓄水达到652米的时候,岸坡位移速度已增至每天 3.5 厘米。蓄水随后停止,水位被降至600 米以下,位移随即减少至0.3厘米/天左右。

设计部门认定是水位上升引起孔隙水压力上升,这是造成滑坡的关键因素,因此降低水位上升速度可以阻止滑坡的发展。在接下来的2年时间里,这一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 但随着蓄水和排水试验的反复进行,岸坡位移也随之时大时小,始终无法彻底消除。1962 年底,国家电力公司买下了瓦依昂水库,为尽早通过验收,从 1963 年初开始,蓄水试验的步子再一次加快。 到了 9 月初,水位提高至7 15 米时,岸坡 位移速度已增至每天 3.5 厘米。不过有关人员做过一些稳定性研究工作,并做过比例尺为1 : 200的水 库滑坡模拟试验。根据试验。假设滑体落入水库的持续时间为1分钟,则引起的最大涌浪 高度为22.5m。因而,误认为蓄水至700m高程是安全的。所以他们把蓄水位降到了705米左右。

这个时候,似乎大自然也对意大利政府人员也表示不满,瓦依昂峡谷附近大雨连绵,加剧了岸坡位移,岸坡位移达到了每天超过20 厘米的惊人水平。 1963年10月9号22点39分,瓦依昂水库南坡一块南北宽超过500米、 东西长约2000米、平均厚度约250米的巨大山体掉入了水库之中,将1800m长的库段全部填满,部分山体甚至一直推进到对岸140m高的山上,整个过程用时不到45秒。

如此庞大的山体掉入水库,顿时掀起了滔天巨浪,高达250m的涌浪分别袭击了大坝的上下游地区,浪头竟比大坝还要高出150m。

东面的涌浪沿山谷冲向水库上游,将上游10 公里以内的沿岸村庄、桥梁悉数摧毁;西面的涌浪高于大坝150米,翻过大坝冲向水库下游,由于坝下游河道太狭窄,越坝洪水难以迅速衰减,致使涌浪前峰到达下游峡谷出口时仍然高达70米。在7分钟之内,洪水席卷了5个村庄,共有1900余人在这场灾难中丧命,700余人受伤。巨大的空气冲击波使瓦依昂大坝电站地下厂房内的行车钢梁发生扭曲剪断,将廊道内的钢门推出12米,正在厂房内值班和住宿的60名技术人员除1人幸存外,其余全部死亡;正在坝顶监视安全的设计者、工程师和工人们无一幸免。

不过,设计师还是很牛的,经受住了8倍于设计值的冲击,瓦依昂大坝依然完好。也得益于如此坚挺的大坝,拦住了身后的泥石流,避免了更大的伤亡。如今,瓦依昂峡谷被泥浆与堆积物填满,大坝也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如今的瓦依昂大坝像一座历史纪念碑,在诉说当初那场不该发生的灾难。

总结世界最高大坝建成,大山却垮了,洪水席卷村庄,如此讽刺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这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这一巨大的惨痛事件发生之后,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地区)已从历史的沉痛教训中 醒悟过来,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列为政府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人类和自然相比,还是非常渺小的。人类虽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改变自然,并对其产生作用和影响;反之,自然亦有相应的反馈(如产生滑坡、诱发 地震等)。人类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并掌握地质 环境的可能变化规律和趋势,就要遭到自然的“报复”。

参考资料:《意大利瓦依 昂水库滑坡事件的启示》 钟立勋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 《 瓦依昂大坝悲剧: 工程地质史上的灾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