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的日照大地,春意盎然。在黄海之滨的日照市,数十万亩茶树进入春茶采摘期。

日照市并非茶树的原始产地。一切的从无到有,要从70年前的“南茶北引”说起。此前茶学界曾经普遍认为,“北纬32度以北种不了茶树”。1954年,随着“南茶北引”的大幕拉开,日照干部群众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改变现状,经过12年的努力,最终在北纬35度海岸线上成功种茶,创造了茶树这一“南方嘉木”的种植区北移三个纬度的奇迹。

“日照市于1966年‘南茶北引’成功,让我国茶树的种植区域向北扩大,高纬度海洋性气候、较大的昼夜温差,使日照绿茶积累了丰富的品质成分,韵味醇厚的风味,广受欢迎,这一成绩来之不易。”4月19日,“南茶北引”传承创新大会暨第十二届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日照市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在开幕式的视频致辞中说道。

“日照地处‘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毛竹、香樟等南方植物都有分布,‘南茶北引’之前,日照已有零星的茶树生长。所以,日照干部群众种茶,是一种基于科学基础上的探索创新。”日照市委书记李在武说。

回顾“南茶北引”70年的历程,从构想到行动,从梦想照进现实,日照市的干部群众生动诠释了“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久久为功、一心为民”的品质内涵。

从1956年到1966年,是日照绿茶的“生死十年”。其间,日照的干部群众从福建、浙江等不同地方购进茶种,在不同的地方开展试种,尽管都能出苗,但总是抵抗不过严寒和干旱。在坚持还是放弃的抉择中,大家毅然选择了前者,最终在1967年成活茶园5亩,保住了日照绿茶的“生命火种”。

“南茶北引”成功后,日照茶产业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茶园承包到户,由于技术管理缺位,经济效益下降,部分茶园被毁,日照绿茶进入低谷。但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日照市历届党委、政府始终锚定茶产业不动摇,接棒发力,最终推动日照绿茶步入规模发展、全面提升的康庄大道。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作为当时“南茶北引”多位技术人员之一,曾经在试种现场和当地干部群众长期吃住在一起,为“南茶北引”的成功付出了大量心血。他认为,领导、群众、科技人员三结合,是“南茶北引”成功的关键。当时山东从省到地区(市)、县都有种茶组,村里有种茶专业队,确保各项措施落实。现在做好日照绿茶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依然要发扬这种精神。

南方嘉木迁北方,冰雪淬成板栗香。独特的地理气候,也造就了日照绿茶“叶片厚、耐冲泡、黄绿汤、板栗香”的品质,成为名副其实的茶中至味、饮中珍品。

俗话说,“一亩茶,十亩田”,茶园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亩均收入约1万元。已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日照市成为江北最大的绿茶基地。小小一片“绿叶”,既为日照市增添了绿色“颜值”,又提高了农业“产值”,还彰显富民“价值”。“日照绿茶”先后入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首批“好品山东”品牌,在2023年山东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网络传播影响力指数测评中,名列第一。绿茶成为日照市名副其实的城市“金名片”、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进入新时代,日照市先后实施日照绿茶“谷雨工程”,组建绿茶甄选联合会,成立日照绿茶集团,把绿茶产业的发展推向新阶段。4月1日,日照市政府印发《日照绿茶“母子品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推行日照绿茶“母品牌”防伪溯源专用标识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自今年春茶上市开始,启用日照绿茶“母品牌”防伪溯源专用标识,赋予每份日照绿茶一张专属“身份证”,确保日照绿茶的质量安全与品牌信誉,助推“日照绿茶”品牌做大做强。4月19日,中茶所与日照市政府正式签约,合作共建“北方茶叶研究中心”,日照绿茶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契机。

更好地做好茶文化、做大茶产业、做强茶科技,日照绿茶将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更大贡献。(栗晟皓 朱文武 潘广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