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起源之谜:考古又一次发现“巧合”,难怪会有古公迁岐
史记记载:因为狄戎威胁,古公亶父不得不远走他乡,“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由此可见,周人起初叫豳人,因为迁到岐山周原,故而更名为“周”。周原渊源已不可考,但甲骨文记载武丁时有一周国,后被灭亡。问题在
考古证实:周武王灭商用了“下三滥”手段,后被孟子洗白
牧野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经典战役,常被后世冠以仁义战胜残暴的“顺天应民”之战。此战过后,商周鼎革完成,战胜方周武王姬发成为后世尊崇的明君,而战败方商纣王帝辛则沦为暴君范例。鲜为人知的是,牧野之战其实并非周国和商朝之间的第一次冲突。据出土的古本《竹书纪年
中国“戎”:甲骨文揭开本义,难怪周朝以“戎”称呼外族
对于四方他族,古人往往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但在具体使用中,“夷”与“戎”却经常出现混用,比如:《国语齐语》记载:“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其中,徐夷就是如今徐州一带的势力,属于东夷的一部分。但《尚书》又记载:西周早期“淮夷、徐
“泰伯奔吴”原因:被史书隐藏的太深,难怪帝乙会传位纣王
史记记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分别为泰伯、仲雍、季历,因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泰伯与仲雍顾全大义,避让贤者季历,于是“奔吴”以示让位。正因如此,泰伯与仲雍被后人称赞,孔子就称赞泰伯为“至德”,就是具有最高的道德:“泰伯其可谓至德矣,
甲骨文中的“黄尹”:得到商朝特别祭祀,黄尹就是黄帝?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的第一个诸侯,按照《礼记》记载是黄帝后人,即“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j)。”由于礼记成书较晚,因此武王分封黄帝后人之事未必可信,但根据《尚书吕刑》、《逸周书尝麦》等记载来看,周初已有黄帝事迹流传。按照逻辑来说,既然周初
羌人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何商朝抓到羌人都要处极刑?考古发现真相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民俗习惯。这些风俗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让民族发展和融合阶段战乱四起,也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多元的丰富的世界。以前的国家形态和意识与现在有所区别,以前往往是按照民族与部落,将国与国之间区分开来。而现在,一个大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