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节气,严寒逝去,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除了享受大好春光,春分的习俗也不能少!

竖鸡蛋

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在春分这一天,可以挑战一下“竖蛋”,即选一只新鲜的生鸡蛋,在桌子上将它大头向下平稳地立起来。之所以在春分可以完成挑战,和此时地球的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的平衡状态有关。蛋壳表面其实是凹凸不平的,根据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道理,需要找到蛋壳与桌面接触的三个合适的支点。同时,新鲜鸡蛋的蛋黄素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竖立。

传言,春分立蛋的习俗迄今为止已经流传了4000多年。这不仅是为了庆祝春天到来,“立蛋”也寓意着人丁兴旺,代代相传。

吃春菜

图片来源:北京市昌平区文化馆

在中国岭南的一些地方,春分日还有吃春菜这一不成文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大家俗称为“春碧蒿”。

采回的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民间还有一则顺口溜对此记述:“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分到来之际,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体健康。

也有人说,京津一带的春菜最早是指莴苣属的一种蔬菜,慢慢则把荠菜、榆钱儿、香椿也加了进来。

送春牛

俗话说:“春分到,送春牛。”春牛,即是印有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的春牛图。古时,会有能言善歌者,将春牛图送至千家万户。再说些春耕吉祥话,俗称“说春”,说春人则叫“春官”。这些话虽是即兴而说,但朗朗上口,寓意着五谷丰登,一年好收成。民谣中唱的“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描述的便是这样一幅场景。

粘雀嘴

旧时童谣唱:“麻雀叽叽喳,米糕香又黏,封住雀儿嘴,庄稼收成好。”古代春分,多数人家会歇息一日,在家做米糕或汤圆。然后再备上一些没有馅的糯米团子,放在田间地头,引麻雀啄食。这就是“粘雀嘴”,免得麻雀来破坏庄稼。

放风筝

清朝文人高鼎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分,杨柳青青,繁花尽染,正是放风筝的好时机。这一天,人们呼朋唤友,成群结队,踏青出游,竞放纸鸢。在拽着风筝奔跑的过程中,活动身体,愉悦心灵,自在快活。有人还会将风筝线剪断,任春风吹拂,越远越好,据说能驱散霉运,带来好运。

春祭

春分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结束。有一种说法,清明后墓门将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