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80后这代人离不开两个姓刘的。
       第一个是刘亦菲,是无数人心中的女神。
       第二个是刘亦婷,是考上哈佛的女天才,让中国两代人整整做了20多年的鸡娃梦中梦。
       2000年,一本叫《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畅销国内各地,销售共计126万册。而同年引进的《哈利波特》才卖了它的三分之一。可见此书影响力之大。


       而这本书中,正正是记录下刘亦婷能考上哈佛的原因,也被无数中国父母当成鸡娃秘籍。
       书的作者,正是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
       记得当时,随着哈佛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各路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刘亦婷,问学成之后还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吗?
       她坚定地说,国家经济建设太落后了,她决定出国学习知识,自己完成学业后,再回报社会,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到有需要帮助的人。


       大家再一次被刘亦婷的大局观和爱国心震撼到了。
       可如今时隔20年,那个曾立誓建设祖国的女孩,去哪了?
       01
       1981年,刘亦婷出生在普通中产家庭,母亲刘卫华是杂志社的一名编辑,父亲也是位普通职工。
       但两人关系并不好,刘亦婷尚在襁褓时就离了婚。
       刘卫华拿到了女儿的抚养权,所以从刘亦婷有意识起,全面接受的都是母亲的教育。
       刘卫华的教育模式很简单,“人生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
       于是,她在刘亦婷还牙牙学语时,就已经买了各种早教书籍,开始给孩子进行各种早教训练。
       刘亦婷还未满1岁,她就给她“灌输”英文单词,1岁半,教她背唐诗。
       就连姥姥来带娃,也需要“先考试,后上岗”。
       除此之外,姥姥带娃,还需要严格遵守“婷儿生活安排表和饮食安排表”,容不得一点差错。
       刘卫华十分重视这个女儿,为此不惜放弃上海戏剧学院深造的机会。
       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她到处托关系把女儿送进重点学校。
       刘亦婷7岁时,刘卫华再婚,对方叫张欣武,同样是一名编辑。
       张欣武对刘亦婷视若己出,教育观念和刘卫华十分契合,“无压力不成才”。
       张欣武每天要求刘亦婷写日记,而且还不能是流水文,一定要有措辞、有手法、会描述,跟考试作文要求没太大差别。
       但这样的日记,在外人看来,有感到压抑的成分。
       夫妻俩并不允许刘亦婷有玩心,但凡刘亦婷有所松懈,或者所在学校不能给女儿带来竞争时,他们都会拉着女儿开思想会,还帮女儿办理转学。
       在这样的督促下,刘亦婷成绩一直很优秀,参加大大小小的知识竞赛都能拔得头筹。
       12岁时,刘卫华帮她安排了参演《苍天在上》的电视剧。
       1997年,刘亦婷和其他同学一同到美国学习交流。
       回国后,刘亦婷跟刘卫华说了自己想出国留学的想法。
       母亲刘卫华立马着手安排,四处打听考哈佛的途径,还结识了美国著名律师拉瑞,这为刘亦婷报考哈佛也做了铺垫。
       之后,还在上高二的刘亦婷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四所名校以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最终她选择了哈佛。
       1999年,她是中国唯一一位被哈佛录取的学生。


       轰动一时。
       02
       眼见着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纷纷前来“取经”,身在杂志社做编辑的刘卫华和张欣武看到商机。
       2000年,刘卫华和张欣武一同合著了《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


       这本书一出,连续十个月位居畅销书榜首,成为家家户户的“育儿经”。
       而在《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里,刘卫华还写下了许多育儿数据。
       比如:
       她每天坚持给婷儿做婴儿体操,刚满月婷儿就能抬头了。
       3个月大就开始认生,比平均水平提早了6个月。
       4个月大时,就会翻身了。
       10个月大,就会哼唱歌曲。
       不到3岁,就会讲《红楼梦》,还能主动承担一些家务活。
       字里行间都在暗示着:刘亦婷的成才并不是因为天赋,而是后天父母的培养,所以只要各位父母懂得培养,孩子也能上哈佛!
       同时,她还在书中分享了自己一些育儿“秘籍”。
       为了锻炼女儿的毅力,两人让不到10岁的孩子徒手捏冰块。
       刘亦婷日记中这样写道:“到了第三分钟,骨头疼得专心,当爸爸说时间到了的时候,我十分高兴,可我的手已经变成了紫红色,摸什么都很烫。”
       为了改掉女儿粗心大意的毛病,刘卫华让她整本整本地抄写《成都市电话号码簿》。
       为了训练女儿耐力,她让女儿坚持垫脚尖站立30分钟。
       而这些“秘籍”被各位父母照搬全抄。
       他们为了让孩子成为第二个刘亦婷,不惜晚上凿冰,早上让孩子捏冰;不惜把孩子最心爱的文具笔盒全丢掉换成清一色黑白;严格限制孩子出外玩乐的时间等等。
       可这样的照搬照抄,真的能培育出第二个刘亦婷吗?
       事实上,并不能。
       在如今看来,这本书里面很多的教育方法并不恰当合理,甚至有点虐童倾向。
       当时被霍霍的孩子没有被冻伤都算不错了。
       但当时,网络不发达,很多父母的确无法接触到真正优质育儿知识。
       直到2004年,一本题为《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的书出现。
       03
       该本书的作者名叫萧愚。
       他在几年前就一直有留意刘亦婷的新闻,也有看过刘卫华出的书,他认为刘卫华的教育方式太过片面,不应被广泛采纳和应用于其她孩子身上。
       并且,他在书中提到,刘亦婷无论是成绩、竞赛还是艺术特长并不突出,在申请哈佛本科时,SAT成绩仅达到录取线而已。
       而她之所以能进哈佛的关键因素,大家记得上文所提的律师拉瑞吗?
       是他为刘亦婷写下推荐信。
       同时刘亦婷当时所在的成都外国语学校刚被德瑞教育集团收购,资方为了树典型,也帮刘亦婷申请了哈佛。
       最终在多方的操作下,刘亦婷成功进入哈佛。
       在我们看来,这似乎就是鸡娃的巅峰。
       实力,运气,奔向刘亦婷。多方人马一顿操作猛如虎的成功案例。
       所以,如今的刘亦婷怎么样了?
       据相关信息显示,2003年,刘亦婷哈佛毕业后,没有像曾经说的那样回归祖国,在波士顿、百事工作过的她,也曾创办过自己的公司“睿识资本”,之后又合伙又开了“慧恩资本”,四年后关闭。现在身份是“秦岭资本”的合伙人。


       同时,她在毕业不久后和一位白人男士结了婚,拿了绿卡。


       她的丈夫名为ScottSambur,是全美比较出名的遗产律师。
       作为美式中产之家,日子过得也还算不错。


       可能依旧有人会吐槽刘亦婷过得并没有我们想象那般,拿出与她相匹配的影响力的成就。
       这是因为我们仍用着天才的要求去看待她。
       除去父母的包装,她也不过是“造神运动”的产物罢了。


       她母亲写下的两本书,或轻或重都拨弄过一代人命运的指针。
       于是,无数娃们的童年,都有一个掌心冰冷的梦。
       刘亦婷式泡沫并未停歇。
       今天是虎妈,明天是狼爸。
       一个个斑斓的神童故事被吹捧,大多数家长总会相信按着这个捷径走,孩子就能同样成为人上人。
       只可怜了娃们。
       今日徒手抓冰,明日雪地裸跑。
       其实与其五花八门的鸡娃,倒不如转过身来鸡“自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以身作则,永远都不过时。
       就像我之前提到“甘坐四十年冷板凳,终获诺贝尔奖”的卡里科,她在鸡自己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让孩子长大后终成世界冠军。
       多改变自己,少控制孩子的成长轨迹,与其以各种标尺丈量孩子,不如转过身,多丈量自己,回归自我审视,自我精进,才是真真给孩子的隐形财富,孩子们自然能循着我们向上的轨迹往前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