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很多经典著作,即使是放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来看,里面的内容依旧毫不过时,甚至有的还颇有新意,使读者受益匪浅,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 而这些经典中有一本格外出名,不仅在当时就被全国各地的学医人士争相传看,而且在2015年,还帮助屠呦呦一举得到了诺贝尔奖,这本被誉为“穿越的医书”,就是1700年前的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

穿越的医书:《肘后备急方》 之所以被称为“穿越的医书”,就是因为这本书前瞻性很强,预见到了许多被后来科学家认真研究的病症。在那个一生病就去怀疑神鬼作祟的年代里,《肘后备急方》里却记载着很多当时完全无法解释的病的症状,并且针对大部分的病症,葛洪都能在书中给出真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比如书中对于天花的描述就十分精确,不但对其严重性进行了描述,也对其传染力进行了量化处理的描述。这样的描述,在当时的世界是独一无二,甚至在今天看来我们也会对这精准的描述而感到很惊叹。

而且对于一些病症,其解决方法颇具现代医学的雏形。比如被疯狗咬了以后,把疯狗的脑子涂在伤口上,这种行为不就是现代疫苗的雏形吗? 虽然《肘后备急方》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医学原理,也没有说清楚为什么针对这种病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单看它对于病症的精准描述和给出的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就足以认为它是一本“穿越的医书”,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了。

葛洪:炼丹寻药著医书 作为《肘后备急方》的作者,葛洪也是一个奇人。早年间,由于家境贫困,他跟从祖父学习炼丹之术,后来为躲避战乱,前往罗浮山炼丹。 而在罗浮山炼丹的过程中,葛洪逐渐发现了自己对中草药的兴趣。他每天都在山上观察各种草药的生长,像神农尝百草一样,去判断这些药的药性。 这样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能够详细精准地记载下来众多中草药的别名、生长环境、特征、性能和用法等,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整理成了中国早期的药物学论著 《抱朴子仙药篇》。 这为他后来编撰《肘后备急方》奠定了坚实的草药学基础,并且在后来对于《肘后备急方》的编撰上,他也时常运用到这些中草药。

他整理民间验方、秘方,并通过实际考察临床试验,将其修改订正,把真实有效的方法记录下来,把无效的方法排除,最后编撰整理成便携式的《肘后备急方》。 葛洪的方子使用的都是便宜易得到的药材,正如他在《肘后备急方》中所说的那样,“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则侯之仁斯民也,岂直一方书而已乎?方之出,乃吾仁心之发见者也”。 由此可见,葛洪不仅医术精湛,而且还有一颗医者仁心。他坚信,药物不在贵而在疗效,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要考虑老百姓的经济状况,要让穷苦人也能用得起。 葛洪的著作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医学的热爱和深入研究,他的医者仁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助力。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出真正伟大的成就来。

诺奖雏形:1928年诺奖和恙虫病 令人惊叹的是,《肘后备急方》不仅在当时指导了医师们的医学行动,而且给现代的医学研究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1928年,法国医学家尼柯尔因发现了斑疹伤寒的准确传染源,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受人瞩目。这一发现,在当时的西方医学界看来,对于治疗斑疹伤寒这种传染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谁会想到,早在1700年前的中国,葛洪就已经发现了这种病,并把它的症状详细地记录在了他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上。《肘后备急方》中所提到的恙虫病正是尼柯尔研究的斑疹伤寒。 只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恙虫病只是斑疹伤寒病中的一种——丛林斑疹伤寒。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葛洪对恙虫病的研究从某种角度来看,甚至是预测了1928年的诺贝尔奖。 中国古代医学虽然不像西方医学那样有理有据体系健全,但是在对一些疾病的研究方面也的确有自己的优势。

梅开二度:青蒿素的灵感来源 更令人惊叹的是,《肘后备急方》不仅预言了1928年的诺奖,居然在2015年梅开二度,再度预测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在演讲中提及:“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正是因为《肘后备急方》中的古方,才给了屠呦呦巨大的启示。面对这种世界性的疟疾难题,1700年前的中国古代医书,给了现代科研人员一个极大的助力。

中医的复兴:从古方中汲取精华 两次对诺贝尔医学奖的精准预测,使人们对《肘后备急方》乃至于中国的其他经典医书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中医复兴也屡次被提及。 那么为什么中医之前一直不温不火呢?原因很简单,中医治病往往见效慢,不像西药那么立竿见影,一些人会因为追求效率而不选择使用中医治疗。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的医学更重视实用性,即只追求对药方的记录,然而在现代医学中,你光可以拿这个药方把病治好是不足够的,你还要说出这个药方背后的原理和道理。

那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做才能复兴中医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古代医书中的方子和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发现古代方子背后的原理,就像屠呦呦从古书中看到青蒿在入药时候的操作方法,将其和现代提炼技术相结合起来,就能提取出青蒿素来。 中国的方子作为实践中的启发,而西方的精密仪器则作为工具将中国的方子现代化体系化合理化。中医就是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桥梁,一边架着的古代医师千百年来的智慧,一边架着的是现代科技璀璨的光芒。 只有不偏不倚,才能将二者更好的结合起来。既不能一味地追求西方科技,而刻意贬低中医不去看中医典籍,因为这样中国的医学和外国的医学还有什么两样?世界医学还怎样能有多样性?而且中国的医学也是更适合中国人的体质的,中国自己的典籍里还有许多需要去被挖掘的珍宝。

当然,中医固然非常神奇,但是也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拒绝与一切外来的医学知识相结合,这样的话又和大清的闭关锁国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呢? 因此,对于中医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留下其科学性的有借鉴意义的成分,把错误的不合时宜的部分去掉;而针对西方科技,我们要使之为我所用,利用西方技术复兴我中华医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