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分级本质上是人性化的消费警示,直观参考、积极引导,才是其设立的初衷

从今年3月底开始,上海市按照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等成分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至今已近两月。记者探访发现,有顾客称,饮料分级标识可以作为点单的参考;但也有顾客表示,自己不会考虑饮料的营养等级。(5月16日极目新闻)

饮料分级可谓正当其时。现如今,糖、脂肪对健康的危害逐渐显现,需要对饮食选择作出一定调整;市场上各类“低糖”“0卡”饮料五花八门,是否为厂家营销的噱头,也需要相对明确的标准。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4种成分含量,评定等级从高至低,标识ABCD四级,既能让消费者喝得明白,有意识地关注饮品健康,同时也能倒逼商家诚信宣传、优化供给,促进市场规范和行业发展。

上海率先试行饮料营养分级,具有指导意义。然而,从记者对近两月试行效果的走访看,有顾客只在乎口感不考虑分级、部分品牌使用代糖没必要分级,似乎成了阻碍。但实际上,这恰恰是正确认知的必要部分:饮料分级并非万能,不可完全依赖。

一方面,分级不是等级高就能敞开喝,是否健康更要看饮用量及某成分摄入总量;另一方面,营养物质含量差异可能导致分级差别,对某营养成分“打分”不足以完全定义其营养价值。饮料分级本质上是人性化的消费警示,直观参考、积极引导,才是其设立的初衷。人们理性看待即可,不必盲目跟风。身体健康者,无需控糖减脂,何必纠结一次或偶尔几次的“快乐水”?

当然,此次走访整体看来,多家茶饮门店都在菜单上明确标注了不同饮品等级;部分店员能对相应分级原则解释,推荐顾客优先挑选较高等级的饮料。这说明,试行初见成效;随着科学饮食理念更深入人心,或将发挥更大作用。

事关全民健康,也希望分级标识能经受住市场检验,后续被推广到其他更多地区。但应该注意的是,相关标准依然需要更全面更综合的研究,推广过程中如何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确保饮料生产、销售,还有待更多积极探索。

把饮料成分构成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来,把选择权原原本本地交给消费者,才能真正传递科学饮食理念、促进健康生活。(正观评论员 韩静)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陈若松

编辑:任思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