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发现很多过得不好的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困境:


想法很多,但行动力却跟不上。

常常有很多想做的事,总是雄心壮志定下很多计划,可最后又会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完成。

时间长了,人便变得挫败和不自信,甚至自暴自弃。

我们通常会认为,没行动力的人就是懒。

但在心理学看来,一个人提升行动力的关键,在于构建好关系:

1、与事情的关系;2、与自己的关系。

一个人总是行动力不足,可能因为没有把关系建立好。

「构建好关系」乍一听很抽象,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曾经,我做过一份有趣的工作:为减肥人士提供心理援助。

经历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不经意间掌握了一项能力:预判对方减肥能否成功(准确率大概有8成左右)。

我并不需要去了解对方的身体指标,而是去了解他们的减肥动机。

我会问每个人同一个问题: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决定要减肥?

有人说:因为最近参加饭局,被别人说胖了;

有人说:因为看了一部励志的电影,所以想减;

有人说:年纪大了,三高、老生病,医生说要减......

不同的回答,反映出每个人对减肥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前2种人,对减肥的认识是最浅的,属于是临时一拍脑袋才做的决定。

于是,就容易变成三分钟热度。

第3种情况则稍好一些。

一些年纪较大的伙伴,他们身体不好,常常因生病而煎熬,所以渴望瘦下来,变得健康,减少病痛。

这就意味着,他们与「减肥」之间的联结会更深,也更加有动力走下去。


其实,减肥像是一层隐喻,和生活中很多事相似。

我们常常会定很多计划,比如:看书、考试、早睡早起、均衡饮食、学习新技能......

大家都清楚,这些事必定是「好」的,值得去做,可真正要行动时,却发现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是因为,这时所理解到的「好」,只是停留在头脑层面上,是缺乏体会的。

相对地,当一个人对与所做之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就能激发出巨大的行动力。

曾经,我遇到一位叫乐乐的女士,她在减肥上表现出惊人的执行力。

我好奇她为何这么厉害,于是乐乐分享了她的经历。

一直以来,她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是敷衍了事的,工作上得过且过,感情上也不投入经营,和男友有矛盾也都冷处理。

直到前一年,她先后遭遇了被辞退,被分手。

她才意识到问题,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痛苦。

正当心灰意冷之际,她重遇了多年未见的高中闺蜜。

印象中,闺蜜会和自己一样,胖胖的、胆小、不自信。

可如今,闺蜜几乎完全变了个人,既瘦了下来,说话谈吐也变得自信,举手投足之间,都显得大方从容。

乐乐深深羡慕闺蜜的状态,同时也在心底萌发一个念头:或许,我也能改变自己,掌控人生。

其中第一件事,便是从掌控体重开始。

减肥对她而言,不仅是变美变健康,更是为了帮自己走出失控的焦虑、找回信心。

也因此,她与减肥目标之间,有着极其深刻的联结,可以很自然保持动力满满的状态。

那么,是不是只要和所做之事建立深刻的关系,就一定能坚持下去呢?

其实也不尽然。

因为,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和自己的关系。

观察身边你会发现,很多人确实铁了心要去做一件事,可依然会拖延,甚至半途而废。

其原因在于,他们是常常在一种「恨自己」的状态下做事的。

你或许会感到疑惑:成长改变,明明是让自己变好,难道不是「爱自己」吗?

还真不一定!分享一段我的经历。

在去年年底,我重新恢复了跑步的习惯,但在此之前,我拖延了接近大半年。

前一天晚上调好闹钟,第二天却不愿意起床。或者好不容易出门了,跑了不到10分钟,就想要放弃。

后来我才觉察到,因为我会给自己设置一系列的隐形高目标,比如——

我必须要7点半就开始跑;我要连续跑5公里以上;我不能跑得太慢......


为什么会设下这种高目标呢?

后来,我觉察到一个更深的真相:因为我不喜欢自己。

那段时间里,我对自己非常不满意,觉得工作、生活各方面表现都很糟糕,所以,我恨不得再也别见到这个可恶的自己,想要立马脱胎换骨。

因此,我在设立目标时,考虑的并不是「这个目标能否达到」,而是沉浸在一种自我厌恶的情绪里,定下过高的目标。

心底里会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么高的标准,才能证明我不糟糕,才能让我对自己满意。

可是,不切实际的目标只会带来连续的挫败。

我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变得烦躁。

比如起床晚了、跑得慢了,就会评判和否认自己:“我怎么这么糟糕!”

而人的潜意识都是趋利避害的,当每次跑步,都会遭受被批评的痛苦,不知不觉间,人就会变得拖延。

毕竟,只要不做了,就不用正面面对那血淋淋的挫败了 。

因此,在自我厌恶的氛围下,人注定在做事时变得内耗,行动力自然也就下降。

很多人误以为:对自己越残酷苛责,自己就能变得越好。

其实不然。

自我鞭挞虽然有时能激发出短暂的动力,但本质上,是一种与自己敌对的状态,只会让力量在自我拉扯中白白消耗。

想要获得可以持续的动力,需要我们改变与自己的关系。

后来,我通过不断的觉察与调整,重新养成了跑步的习惯,并总结出了3个步骤。

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的困境,也不妨尝试一下。1. 看见真实的自己

坏的关系,常常执着于「如我所愿」,而好的关系,则是接受事物「如其所是」。

前者不顾实际情况,一心盯着那个理想的目标不妨,后者则是去看到、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

我提醒自己:如今生活虽然处在不顺中,也很久没运动,这时候,能够计划去动起来,就已经很不错了,跑不动、跑不快,是在所难免的。

当这么想时,我对自己的苛责减轻了。

每个人对自己不满意的背后,也意味着我们正处于低谷之中,这时,改变的难度是最大的。

但我们依然决心打捞自己,这样的意愿本身,就值得肯定,值得认可。

2. 降低目标,重构「关系」

我重新调整了跑步的目标,关注点不再跑多快、跑多远,而是定一个最低的标准:出门。

只要跑了,便达到目标,便是胜利。

也因此,我的压力降到了最低,也成功把跑步变成了习惯。

其实,当你发现自己难以行动时,不妨把标准降到最低,让自己动起来,先持续下去,才有进步的可能。

3. 越是表现不好,越要支持自己

后来我跑步状态恢复,每次都能跑8公里以上。

但有一次,或许是状态实在太差,我用了20分钟,才「跑」了3公里。

这是个相当慢的数据,一开始我还觉得丢人,不好意思发朋友圈。

但我后来回过神来想:难道我是要向别人证明才跑吗?

当然不是,我是为了自己。

同时,即使表现不好,我也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当这样想时,我感受到的不再是挫败,而是一种与自我联结的力量。

我与自己也不再是敌人,而是并肩作战的朋友。

其实,当你发现自己总是有心无力时,不必急着怀疑、否认自己。


那些和自己关系不深的事情,不必逼迫自己做,先去做自己更有意愿的目标。

而成长的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表现不好的时刻。

越是在艰难的时刻里,越要避免对自己落井下石,多支持、理解自己,我们才能重构关系,真正提升行动力。